高校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进建水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8日 17:54: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云大历史与档案学院暑期实践团。学院供图

  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开展“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引导广大青年结合云南省地区文化发展特色,为实践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这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正是建水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出发前,历史与档案学院的同学们做足了功课,在出发之前,准备了一个多月时间,团队多次与建水县非遗科进行沟通交流,确定调研地点;并对建水县风俗民情以及非遗发展现状做了初步整理。

      展开热烈小组讨论。学院供图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展开调研,有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乌铜走银和当地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有遍及滇南城乡的传统小吃建水烧豆腐以及名震四方的汽锅宴,还有富含民族特色的烟盒舞、沙莜腔、建水小调……”历史与档案学院的带队老师介绍,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增强宣传力度,学院还将根据此次非遗调研推出系列短视频,介绍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借助短视频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展现非遗之美。

 系列短视频。学院提供

  学生们了解建水紫陶。学院供图

    走进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了解非遗技艺开展情况。学院供图

  实践团学生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用他们的力量推动其发展,这与当今社会导向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为此,本次三下乡团队还走进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和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了解他们就非遗技艺展开的创业、就业教育发展情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代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院学生有机会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认识到非遗实质上是先辈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遗的保护决不能脱离文化视角。功利性目的日益突出带来的是非遗文化的异化,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和发掘非遗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义,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副书记段丽波认为,短短几天时间,同学们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了很多非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更获得了心灵上的感悟。

  乌铜走银技艺制作的工艺品引关注。学院供图

  【走进非遗】

  乌铜走银: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传承人杨松贵介绍,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成本高,产量小,这样的模式深深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因此,在保持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静姝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