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教育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声音 >> 正文
推动“五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6日 10:26:01  来源: 中安教育网

  原标题:推动“五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

  “五史”是思想政治工作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珍贵生动的教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资源,实现“五史”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五史”之所以能够融入思政课,根本在于“五史”教育与思政课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在厘清两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弹好“多重奏”,打好“组合拳”,赢得“主动仗”。

  一、“五史”教育与思政课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下简称“五史”)教育是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重要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史”融入思政课,对于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形成历史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史”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目标等高度契合,把握好其中的逻辑关系,是推动“五史”精准高效融入思政课的重要前提。

  一是教育内容关联。“五史”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列,进一步拓展了历史教育的丰富内涵。“五史”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载体,与思政课在内容上交叉叠合、内在契合。“五史”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故事,为思政课提供了真实素材和源头活水,通过引导大学生透过历史看现实、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参悟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形成和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作为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课程,思政课通过科学认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发展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然,“五史”是历史实践的集合,也是产生新的实践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五史”内容将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也将随之不断更新完善。

  二是价值旨向一致。“五史”教育和思政课程都是历史的实践科学,两者价值旨归相同,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提升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重要使命任务,“五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真实且权威的历史素材,赋能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崇高使命之实现,助力大学生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使命中发挥关键作用,二者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是政治属性相同。“五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密切相关。“五史”教育旨在引导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因此,政治属性是“五史”教育的首要属性,“五史”教育质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样,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政课建设。中发〔2004〕16号文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明确提出三项基础性工作,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鉴于此,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课只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信服中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明辨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政治自信。

  二、构建好“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建设的新格局

  聚焦“一体双向三维四化五着力”,积极构建“五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新格局,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坚持将“五史”作为一个整体,瞄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向度,聚焦理论教育、实践教学、文化育人三个层面,推进“五史”教育的课程化、活动化、网络化、系统化,抓住融价值观、融精神、融文化、融道理、融故事等五个融入的着力点,完善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形成“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格局,促进“五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一体”即做到整体式融入。整体式融入是由于“五史”教育与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性决定的,面对新时代“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这一崭新又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以做好顶层设计为重要根基,坚持运用整体思维,坚持大历史观和系统观念,深化对“五史”的理论研究,厘清个中关系,要避免机械融入,必须统筹“五史”教育与思政工作融合的侧重点,把握“五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通过找准融入的契合点,做到一体推进“五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实现相互配合,彼此增益,助力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五史”,在“五史”教育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增强“五史”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历史深度、政治高度和情感温度。

  “双向”即瞄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向度,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思政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融入意识,融入意识是做好融入的前提,只有意识到“五史”融入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提高融入质效。要注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充分激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扮演好“监督者”“观察者”和“守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和自我成长成才空间。同时,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享经验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并在学生出现思想困惑时及时释疑、在学生出现价值选择错误时及时纠偏。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对症开方,靶向发力。要注重收集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形成学生问题集,并在筛选、归纳和整理后逐层解答问题链条,讲清楚“三个来之不易”,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学生“五史”和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满意度。

  “三维”即通过聚焦理论教学、实践教育、文化熏陶三个维度,推动融入走深走实。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课堂讲授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路径。增强思政课师资力量及其史学素养是实现“五史”融入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知史、明史、懂史、用史、论史”,准确把握“五史”内容的政治性和学术性,在正确处理好历史的客观性与思政课鲜明政治性的兼容关系中,实现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的有机结合。二要强化“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围绕“五史”设计实践教学,促进探究式学习。如开展经典著作和党史文献研习分享会、口述历史、红色情景剧比赛、讲述红色建筑背后的故事比赛等,增进“五史”学习的代入感。三要强化文化熏陶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将“五史”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同时充分利用好校外革命旧址、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景点等场馆设施,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可见、可感、可知、可触、可学中受到“五史”潜移默化的浸染和熏陶。

  “四化”即推进“五史”教育课程化、系统化、活动化、网络化。课程化即通过两个课堂推进“五史”全面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看到课堂“看不到的历史”,学到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悟到课堂“体验不到的感受”,不仅要震撼一瞬间,感动一阵子,更要铭记、践行一辈子。一是打造好“云端课堂”。“五史”教育精准融入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通过“五史”线上直播课、“线上学史”主题活动,开展在线交流等,拓展“五史”教育的学习渠道,提升“五史”教育实效。二是开发好“专业课堂”。课程思政是“五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五史”是各门专业课程的重要素材,专业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深入挖掘、整合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和历史元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

  系统化即将“五史”作为选修课融入思政教育中。首先是用“五史”素材充实思政工作内容。课堂教学是“五史”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五史”素材活化课程内容,助力历史文化资源向教学资源科学转化。其次是完善课程供给。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的“五史”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可以结合开设《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话》等选修课程,加大“五史”教育课程供给,满足师生“五史”学习的需要。再次是充实教材体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鉴于目前思政课存在的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专门力量编写有关“五史”教育大学生读本、教学参考读物、自主学习辅导用书等,为“五史”教育提供参考。

  活动化即积极开放“五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资源,通过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主动参与现场体验和实践调研,让其在科学研判国情的基础上把握历史规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从而加深对时代方位和自身历史使命的理解,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一是开展探究式实践教学。围绕“五史”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促进探究式学习。如开展经典著作诵读、非遗传承活动和党史读书分享会等,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策划组织与“五史”相关的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开展“五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校园文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起到寓教于乐之效。

  网络化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五史”资源链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偏爱和依赖前所未有。因此,善用不断迭代的多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平台就成为激发教育活力、释放教育潜力、增加教育效力的必要选择。思政课教师既要善于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图片、音频、影像动态结合的立体式教育教学手段,也要运用好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其他新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生分享资料信息,提高“五史”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思政课网站平台,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新华思政”“思政安徽”,以及一些高校的精品思政课程资源。要优化网络场域,通过搭建“五史”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大“五史”教育的普及与宣传,讲好“五史”网络故事。条件许可的高校,可以建设“五史”虚拟现实体验馆,充分发挥 VR技术交互性强、体验感好的优势,让学生在突破时空界限,零距离对话历史人物、沉浸式领会思想精神,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在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中实现思政工作目标。

  “五着力”即在融入内容方面要抓住融价值观、融精神、融文化、融道理、融故事等五个着力点。一是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广大青年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中锚定前进方向提供了指引。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其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道义感召力。阐述并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当然,价值引领要生根发芽,离不开情感的滋养和认同的深化。对于已成为课堂主体的“05后”甚至是“10后”一代,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深挖日常叙事中的价值元素,聚焦学生真实的价值困惑与情感需求,在构建沉浸式情感体验场景中,推动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另外,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引导实践。思政课教学必须构建坚实的实践养成体系和完善的制度保障。要通过价值、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协同作用,在把握价值认知内核,强化情感认同纽带,在推进行为践行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度协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合力。

  二是融精神,精神是人类思想意识与价值信仰的高度凝结,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动力,引领着历史演进与社会实践。一般来说,精神常常被视为深层次的文化。“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国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有效融入思政课,不仅是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价值引领、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要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加以深入挖掘整理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富矿。尤其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潜滋暗长的情况下,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无疑是抵御不正之风的清醒剂,也是抵抗“躺平主义”的强心剂,有助于补足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之钙”。

  三是融文化,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深度融入思政课建设体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育人质效跃升的关键路径。“五史”还蕴含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维度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立体性,对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外,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可以有效防止“五史”融入思政课的机械化、庸俗化,可以有效警惕和防止“生活功底的浅薄和艺术想象力的枯萎”,可以在以中华文化之“魂”强思政课程之“基”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

  四是融道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方法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摆脱思政课教学困境,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转化为大学生行动自觉的关键路径。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思政课教学要进一步强化“讲道理”的功能属性,用思想的伟力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要学好用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方法论,重构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生成逻辑,即以理论的彻底性超越工具理性困境,消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疏离,以情感共通性弥合代际话语鸿沟,实现理论传播从“悬浮式说教”到“具身化认同”的范式转换,以实践的主体性突破单向灌输,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建构者,通过构建“道理——情感——实践”的协同育人生态,真正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转化为大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

  五是融故事,相较于抽象的理论而言,故事更具具象性、可感性、生动性、通俗性和传播性,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故事比理论流传得更为久远。“五史”故事既包含事件型的,也包括英雄人物型的,尤其是英雄人物型的,作为对传统的宏大叙事视角的丰富和补充,其通过生动可感的个体叙事视角所形成的一种与社会哲学范式平行的另一种带有人学范式特色的叙事方式,可以在以真实的历史教育人、生动的故事感染人、先进事迹鼓舞人、伟大精神塑造人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事实冲击力和内容渗透力。(作者 陈清)(作者系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