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民族文化遗产保育与赓续的未来进路”主题论坛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16:35:07  来源: 云南网

  11月22日,由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文化共融·数智创生”主题对话:数字智慧——“民族文化遗产保育与赓续的未来进路”主题论坛在云南艺术学院举行。

  来自全国高校系统、文博系统、协会机构系统的专家学者、业界同行和师生共3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题进行跨界对话,为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创新筑牢根基,让文化传承在多元共融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宇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通多学科视野,汇聚各方面专家,打破专业壁垒,深化跨界对话,旨在构筑高水平交流平台,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筑牢发展根基。他强调,文化共融,要以艺术为纽带,架起文明互鉴之桥;数智共生,要以科技为引擎,激活艺术创作新动能;守正创新,要以文化为根基,赓续民族文脉新活力;展望未来,要携手共进,谱写“数智创生”新篇章。他表示,云南艺术学院在未来将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化国际合作,拓展与南亚东南亚文博艺术领域的交流,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强化数智赋能,积极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推动AI课程建设、智慧博物馆构建、非遗数字化活化等教学成果转化,探索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路径,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坚守文化根脉,以云南民族艺术为资源,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博精品力作,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岳小莉指出,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瑰宝与民族精神纽带,但其保护正面临全球化、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传统手段已难以适配多元遗产的保护需求。而AI、VR等技术在图像识别、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突破,为遗产智能分析、预防性修复、活化传播提供了新可能,同时也需正视数据标准、跨学科人才、伦理规范等现存挑战。她强调,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拓展跨领域合作,让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

  开幕式后,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存审视与数智未来演进”主题进行主旨发言。论坛同期还设立了3场分论坛和2场圆桌对话,围绕“从历史到云端-文化遗产的智能进阶、AI+民族文化的阐释与多场景应用、民族文化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平台构建、数智教育赋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民族文化的数字叙事与呈现、深化‘馆+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续的民族文博数字文化产品与IP”等主题带来33场精彩的学术分享。此外,11月22日至28日,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单位的31组案例成果还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五楼展厅进行了展出。

  此次论坛从主论坛的前沿探讨到分论坛的细分深耕,再到圆桌对话的跨界碰撞,不仅为学校搭建了“馆校企”协同的创新桥梁,更将数智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经验注入教学科研,助力学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中国民族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苏州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白沙壁画博物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大设计传播机构等13家文博机构与非遗保护单位专家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30余家全国高校特邀专家及师生;云南艺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设计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

  云南艺术学院 供稿 供图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