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综合改革若干措施,以深化中职提级管理改革为抓手,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统筹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构建以玉溪师范学院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龙头”,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玉溪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职院校为“铜腰”,8所县级中职学校为“基石”一体化发展的“128”体系,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128”体系立起来
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先后多次研究职业教育工作,将职业教育发展指标作为考核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挂钩包保职业学校,配强职业学校班子,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教育项目优先安排、优先实施。将财政返还学校的非税收入主要用于核发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增量,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强力保障。

突出本科高校引领,把“1”个“龙头”舞起来
支持玉溪师范学院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设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推动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引领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玉溪师范学院与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体育运动学校合作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高等职业学院,合作培养4000余人。玉溪师范学院农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与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获批开展全省首批高本“3+2”、中本“3+4”贯通培养试点,首批招生100人。

优化高职布局结构,把“2”段“铜腰”挺起来
优化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将玉溪汽车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并入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推动玉溪技师学院、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卫生学校、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五校深度融合,实现一套班子、一套内设机构及人、财、物统一管理。将玉溪民族中学原校区划归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峨山校区,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加快推进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
优化专业结构。将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及工科类共6个专业调整到玉溪职业技术学院,新增花卉生产与花艺专业,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实现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错位发展。
优化调整教师资源。市委编委将市直职业院校1465名编制总量动态调整权限赋予市教育体育局,根据各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调配179名教师,提升师资使用效益。
优化提升专业质量。2025年,新增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与云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开展高本“3+2”贯通培养项目。稳步推进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烟草栽培与加工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织开展37个专业评估。
抓实中职提级管理,把“8”块“基石”垒起来
出台《玉溪市提级管理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玉溪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集团化办学,提级管理8所县级中职学校。
领导班子一体化。集团内县级中职学校领导班子配备由2所高职院校根据发展需要、工作情况提出初步人选,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体育局提出建议名单,商各县(市、区)党委研究决定并任命。
师资队伍一体化。将8所县级中职学校教师资源统一纳入2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范畴,根据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等需要统筹使用。
资金统筹一体化。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将各县(市、区)职业教育资金拨付到高职院校,县级中职学校提出开支需求,高职院校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内容、财务管理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统一列支。
办学能力提升一体化。采取“四个一批”方式,撤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8所,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实现达标。
教学管理一体化。8所县级中职学校依托2所高职院校,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常规管理。2所高职院校制定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建立集团内质量监控机制,制定质量监控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资源、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共建共享,一体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建设一体化。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从193个优化调整至41个。加快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省级优质学校以及玉溪体育运动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省级优质专业建设步伐。

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玉溪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玉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塔产业园区等园区主体作用,推动园区、企业、学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职业院校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烟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培养。
中职兜底招生一体化。统筹市县各级各部门力量,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宣传引导、服务保障四方面发力,建立“一天一调度、一天一通报”制度,实行“一校一策、一生一案”,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生,完成兜底招生工作。
云南网记者 王静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