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二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典型案例(四)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通知》,2025年5月,云南省教育厅牵头联合二十一部门印发《云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地各校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第四期推出2个典型案例,供学习借鉴。
楚雄州牟定县加快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三全”联动,织密教育守护网。创新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1448名教师担任育人导师,覆盖全县16212名学生。学校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全过程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持续关注与个性化指导,确保育人工作贯穿始终。通过“在校全覆盖、居家常‘连线’”模式,实现育人工作无缝衔接,有效推动育人模式从“单兵作战”向“全域协同”转变。二是“四位一体”,构建育人共同体。积极整合资源,构建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体。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多部门实施“书香牟定”工程,设立“第二课堂”98个。深化青少年健康发展规划,以校园“三大球两小球”为引领选拔后备人才,近三年培养国家二级运动员47名。实施“明眸皓齿”工程,惠及4.7万名学生,近视率下降13.6%。创新家校互动形式,青龙小学“庭院家长会”让教师走进农家小院开展个性化指导;茅阳第二小学设立“亲子成长节”,举办家庭才艺展演、劳动技能比拼等活动超240余场次,有效促进家校共育。牟定籍企业家通过光彩事业促进会发放助学金467余万元,资助学生297名。搭建“3+5”服务平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29场次,结对帮扶困境学生162人次。三是“五育融合”,培育时代新人。创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287节,“红色课堂”情景剧等载体生动传承红色基因。茅阳第一小学的“机器人”课堂成果显著,校编程团队连续三年在省州机器人创新大赛中获得佳绩。县职业高中剪纸社团、牟定县幼儿园漆画工坊、牟定县天台小学书画工作室等特色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平台。
昆明市盘龙区东华街道“家校社”协同联动共建儿童友好生态圈
一是空间适儿化改造提档升级,打造“童趣”成长乐园。文艺路社区组织开展“小小议事员”活动,根据孩子意愿在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增设趣味活动区、图书阅读区、创意手工区、心理健康辅导室等功能空间,并完成室内设施的安全防护改造;社区在儿童之家专门设置志愿服务岗,让孩子放学有好去处。利用新迎一小及二幼周边闲置地带,塑造出草坪绿地、慢行步道、童话乐园、动植物王国等充满儿童元素的活动空间。二是“家校社”联动延伸服务触角,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启动“利剑护蕾·‘未’爱护航”项目,成立全区首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站,汇聚专业资源,为辖区学校师生及家长提供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和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构建“123456”工作体系,撬动各级未成年保护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搭建服务平台,线上线下多维度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安全自护教育。创新建立“街道+学校+N”常态沟通协调机制及“警校家”联勤机制,成立“警校家”护安护畅队,解决开学季学校周边“潮汐拥堵”难题,为学生安全出行提供保障。街道还积极协调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扎实开展校园安全生产、火灾隐患排查和预防溺水等联合检查,持续开展校园安全技能培训与应急演练,确保校园安全无虞。三是“一米视角”融入社区建设,推动儿童全过程参与。立足“一米视角”,通过“儿童议事会”等形式,引导儿童以“小主人翁”身份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在“小议事员”的提议下,辖区部分社区、校园、公园、医院,已陆续设置了交通警示线、警示灯、趣味标识。依托校社共建优势,新迎一小、二幼还在社区小游园建成后,组织开展了儿童手绘系列活动,发动儿童以“童真目光”进行墙体彩绘。四是整合文化阵地优势资源,满足儿童多元发展需求。依托儿童之家、滇剧传习馆等文化阵地,街道以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办特色活动及课程200余场,其中涵盖科学探索、艺术创作、非遗体验、文化传承、语言学习、亲子关系等多个领域。街道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依托辖区阵地资源,积极开展各类亲子文体活动,举办多场家庭教育微课堂及亲子阅读活动,为建立儿童友好文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