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情感的刻度。
在滇西的崇山峻岭深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茶香飘逸,葫芦丝声悠扬。而改变,正悄然发生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张笑脸上。
2015年8月,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云南师范大学定点帮扶点调整为梁河县。自此,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拉开序幕。
十年来,云南师范大学举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以教育点亮希望,以文化浸润乡土,以产业带动发展,在梁河这片沃土上踏出坚实的帮扶足迹,走出一条“教育领航、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振兴之路,书写了一场温暖而坚定的“双向奔赴”。
教育点亮希望
从“助学”到“育才”的跨越
清晨的阳光穿过梁河一中凤凰花的树梢,洒满校园的青石板,操场上,学生们整齐列队、自信昂扬。2025年高考,这所曾经的“末位校”实现华丽转身,以扎实的成绩奏响了边疆教育崛起的强音。

时针回拨到十年前,梁河一中深陷“办学低谷”。因教育资源薄弱,梁河一中办学成绩长期徘徊在全州末位,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县外求学。“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社会认可度低,教师信心不足。”梁河一中校长寸永勐回忆道。
转机,源于一场持续十年的“教育接力”。帮扶启动后,云南师范大学党委迅速响应,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精准诊断梁河一中的教学情况,聚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依托“国培计划”“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等项目,构建起“集中培训+送教下乡+跟岗研修”三维培养体系。
“我们周四下午结束昆明的课堂后便赶赴梁河一中,当晚即开展晚自习辅导,次日全天进行课堂诊断、讲座与教研,结束后连夜返回昆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洁说,这条路她和同事们走了很多遍,虽累却值得。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竹工程”培养体系还将梁河一中教师纳入其中,设立专门“教育精准扶贫项目”,涵盖课程标准研读、高考评价体系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如今,梁河一中已构建起一支愿意学、能创新的教师队伍。
“跟岗不是模仿,而是重构教育基因。”作为首批研修教师,梁河一中德育主任江秀云对此深有体会。她在跟岗研修期间全程参与了听课、授课、教研、评析的全流程,“老师们倾囊相授,我接触到前沿的教学理念,那些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让我迅速打开了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2016年至今,梁河一中累计派出218人次教师赴师大附中开展跟岗研修。云南师范大学还通过省级名师工作室“孵化”骨干教师,引领培育本土学科带头人7名,并指导梁河一中成立“寸待忠数学名师工作室”“赵兴助化学名师工作室”,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更令人动容的是,从梁河一中考入云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也回到这里,延续这份温暖接力。202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现任教梁河一中的政治课教师肖思淇说:“当年‘送教下乡’点燃了我的教师梦,如今我以‘校友+教师’的身份回到母校,希望能把这份光和热传递下去,激励更多学生走出大山,在未来反哺家乡。”
文化浸润乡土
从“厚植”到“美育”的滋养
走进梁河县上河东村云岫书院,两侧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伴随书香而来的还有淡淡的中草药味,紧挨书院的是上河东中草药文化陈列馆,乡土文化在此悄然“活”了起来。

“我们发现当地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便组织村民和大学生一起采集、制作标本,建立起集实物、绘画于一体的中草药陈列馆。”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原上河东村驻村干部杨江波介绍,当地以文化陈列馆为基础,打造综合文化品牌,推动当地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目前已带动村民种植茯苓等药材达数十亩。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驻村工作队深挖民俗资源,在上河东村系统构建乡村文化设施综合体,陆续建成云岫书院、中草药文化陈列馆、村史乡贤馆、界端古井泉文化景观等系列文化地标,并将乡村美育馆落地村完小,兼具图书馆与展览功能。“这些空间不仅是建筑,更是乡愁的载体,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杨江波说。
“村里有了书院,文化氛围浓了,大家也爱来学习了。”村民庄四花笑着说。

在梁河县笋子洼村,每年寒暑假中小学生公益辅导班已成为孩子们期待的“第二课堂”。除了作业辅导,还有心理疏导、绘画、舞蹈、黏土手工等课程。这是云南师范大学驻笋子洼村工作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滞后等突出问题,创立“明德农村教育发展教研室”推出的举措,通过构建起“党建引领+驻村工作队牵头+家庭参与”的教育帮扶机制,公益辅导班由返乡大学生和高中生担任志愿者,利用村委会和村民院坝作为教学点,七届下来,累计受益超1400人次。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工作队在时能运行、离开后仍持续’的机制。”云南师范大学组织部干部教育监督科科长、原笋子洼村驻村第一书记苏斌说。
“培训班活动多样好玩,老师讲的人物故事很有意思,还能提升学习成绩,我今后还要参加。”梁河县芒东镇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杨茂宇轩说。
产业激活乡村
从“科技赋能”到“产业振兴”的合力
在梁河县洒坞村山腰间,一间宽敞明亮的圈舍静卧坡上,肉牛悠闲饮水、吃草,不时发出低沉的哞声。这是云南师范大学助推当地牛肉产业发展改造的圈舍。

“这里海拔高、气候好,适合养牛。”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辅导员、原洒坞村驻村第一书记谢飞介绍道。面对人均耕地少、养殖规模小的困境,学校指导村里成立“洒云师养殖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统购统销+农户分散代养”模式,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圈舍改造、良种引进与饲草采购。
改造后的圈舍增加了石槽、饮水槽、防滑横槽,最多可容纳百头牛,还安装了监控设备,管理更高效。初期通过专项资金购买的十多头牛,采用“自养自繁”滚动发展模式,目前已发展至39头肉牛,市场价值约30万元,带动2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3000余元。
肉牛养殖只是师范大学助力梁河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学校立足梁河县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已形成以甘蔗种植、肉牛养殖为主导,生猪养殖、胡蜂养殖、蚕桑种植、生态茶园等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产业起步后,保鲜运输又成为新课题。针对洒坞村农产品采收后损失率高、传统保鲜技术制约产业增值的问题,云南师范大学组织学校专家团队投入40万元在当地建成仓储式光伏蓄冷保鲜库,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保鲜难题。
“保鲜库最大容量18吨,农户免费使用,可错峰销售,避免低价竞争。光伏板每年还能省下几千元电费,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洒坞村村支书杨学杏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云南师范大学在帮扶过程中推动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发展,激发起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谢飞期待通过“光伏+冷链+加工”一体化发展,建设深加工厂,让梁河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十年帮扶路,一片梁河情。从翠湖之畔到南甸沃土,这场跨越十年的“双向奔赴”从未止步,教育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文化的根脉深植乡土,产业的繁花结出富民的硕果。未来,云南师范大学与梁河县的这场温暖奔赴,还将在云岭大地上,续写更动人的故事。
云南网记者 阎素素
海报设计:赵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