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巡逻车有了“数字鹰眼”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07:18:39  来源: 科技日报

原标题:巡逻车有了“数字鹰眼”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王海涛 黄晓宽

近日,苏南山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一场山地进攻演练在崇山峻岭间展开。

“穿越机锁定跟踪目标!无人机带路侦察!”某中队中队长葛马龙在某重型巡逻车内,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车载屏幕上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穿越机正以俯冲姿态掠过山峰,将3公里外的“敌情”尽收眼底。按照穿越机的指引,葛马龙所在的巡逻车很快找到目标,展开围堵。

巡逻车与无人机的高效协同,是以往支队演练从不曾有的。“车机”协同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队伍的艰难攻坚。

在去年底一次全要素综合演练中,支队重型巡逻车在起伏的山峦间迷路,车载电台因地形干扰频繁失灵,突击组多次因情报滞后错失战机。“车辆盲区太大,传统侦察手段在山地上作用太小。”复盘会上,葛马龙眉头紧锁,侦察员的汇报像重锤敲在他的心上。

“如果在巡逻车上装个导航,是不是就能找到目标了?”班长李坪的建议顿时点醒了葛马龙。他想起前不久侦察分队的无人机集训和那些灵活穿梭的“空中哨兵”,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中成形:让无人机成为巡逻车的“外置眼睛”,构建“车机”协同的立体作战体系。

“先过理论关,再闯实操关!”葛马龙带着6名骨干一头扎进学习室,啃下多本专业书籍,并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论证方案可行性。由于全中队没有官兵真正接触过无人机,他创新采用“三步走”训练法:先用电脑模拟器让大家熟悉无人机飞行动作,再在营区空地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最后操作更复杂的穿越机。两周后,队员们终于摸到了人机协同的门道。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首次山地试飞。无人机刚攀升至200米,巡逻车的车载屏幕突然雪花闪烁——复杂地形对信号的影响远超预期。

“必须建立中继站!”葛马龙带领队员背着30公斤重的设备,在45度倾角的山路上跋涉1个多小时,最终在一处凸起的崖壁上找到信号中转的“黄金点位”。当改装后的中继设备成功架起,屏幕上的画面终于稳定下来。

信号稳定了,但新问题又来了:无人机传回画面和巡逻车的指挥系统“各说各话”,屏幕上的目标位置总是飘来飘去,急得操作手直拍大腿。

“就像两个人说不同的语言,得找个‘翻译’!”葛马龙说。他带着队员翻出库房里的旧电台,并请教了通信分队的技师,将无人机天线和车载通信设备用线缆试通试联,不断调整调试信号频段。大家集智攻关,不断探索,终于把无人机的“眼睛”和巡逻车的“大脑”连在了一起。当第一组目标清晰稳定地显示在车载屏幕上时,大家激动得跳了起来。

“车机”协同的实战化检验在一个春日清晨拉开帷幕。山林内,“暴恐分子”利用密林掩护逃窜,葛马龙一声令下,无人机群整齐升空,在云端编织起一张立体侦察网。“1号机发现可疑热源!”无人机操作手张奇紧盯屏幕,并将画面实时传输到车载屏幕上。驾驶员苏正鑫根据无人机的引导精准绕行险路,穿越机则提前突入核心区域,用红外成像锁定“暴恐分子”位置。当巡逻车冲破最后一道隘口时,突击组已按无人机规划的最优路线完成合围,整个过程比传统战术减少了40%的时间。

如今,该中队的“车机”协同战术已形成完整体系:无人机可根据任务切换侦察、干扰、中继三种模式,穿越机配备的打击系统可以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巡逻车则化身移动指挥控制平台。该中队还同时制定出“无人机先期侦察—穿越机精准定位—巡逻车快速机动—突击组立体合围”的四步战法,被上级称为“山地作战的革命性突破”。(张 强 王海涛 黄晓宽)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