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大学以山水课堂赋能旅游管理实践育人体系:在“跋山涉水”中涵养绿色情怀
近日,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国家公园与游憩”课程的一堂实践教学课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十八台山生动上演。这次“跋山涉水”的户外教学,是该校构建“知行合一”旅游管理实践育人体系的一次创新探索。
下午3点,一支近40人的“登山队”在山脚下整装待发,做完热身运动后,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泥泞的道路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云南大学教授李鹏在前方开路,他的讲解与山风一同传入学生耳中:“观察这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尤其是植被,思考它的承载力和恢复能力。”“这个观景平台的位置设计,是否符合用户体验的最佳视角?”……
每一个问题,都将课本里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眼前可感可触的现实议题。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研究者。他们不时驻足记录地形地貌,分组讨论路线设计的合理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等高线”精准地复刻到实践的“地形图”上。
在李鹏看来,实践育人,育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据介绍,本次课程的设计,深刻融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无痕山林”准则。
徒步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将发现的塑料瓶、包装袋捡起带走。在休憩点,师生们围绕“生态保护与游憩开发的平衡点”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敬畏自然、负责任开发的“绿色情怀”如涓涓细流,浸润每一位学生心中。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江德琴回忆道:“30余次的徒步活动组织,让我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更让我在攀登中磨炼意志,在团队协作中读懂责任。这个‘行走的课堂’让我深信:真正的教育,既在书斋,也在山河。”
“山水课堂通过徒步技能培训、户外教学和森林清洁等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身心素质,还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闫子豪说,这一教学模式生动践行了健康中国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富有创新的教育实践。
这个精心设计的移动课堂,是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着力打破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间的壁垒,构建“教室+现场”“案例+实操”“知识+情怀”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李鹏介绍,十八台山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户外实验室,学生在这里综合运用地理、生态、旅游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如何设计一条安全有趣的步道”“如何评估一个观景点的价值”“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与风险管控”等现实问题。“这种在真实情境中淬炼出的综合能力,是模拟教学难以替代的。”他说。
“徒步不只是一次对体能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皮光宇说,“长期坚持徒步,不仅让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更培育我乐观的心态和直面困难的勇气。这份品质也让我在工作学习中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自2021年户外徒步活动发起以来,已有超过2000名师生参与其中,成为云南大学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夕阳西下,学子们带着满身泥土和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途。回首望去,十八台山依然苍翠巍峨。这堂山水之间的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它所点燃的学习热情、所夯实的专业技能、所植根的家国情怀,将融入学生的成长血脉。(余金鑫 李鹏 光映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