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声音 >> 正文
别让形式主义毁了亲子温情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 12:40:1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别让形式主义毁了亲子温情

作为一名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心理教师,看到河南郑州某中学“家长跪地搭人桥,学生蒙眼踩踏”的感恩教育视频时,我心里揪得慌,那些蒙眼踩过父母脊背的孩子,或许当下会因“真相”落泪,但这份眼泪里,藏着的可能不是感恩,而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创伤性愧疚”,这与感恩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情绪认知理论来看,真正的感恩是“积极情绪体验+主动行为反馈”的结合,需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可该校这场活动,却把亲子关系拖进了“失衡陷阱”:家长跪地弯腰,孩子蒙眼踩踏,看似是让孩子“体会父母付出”,实则可能形成“人格矮化”的方式制造情感冲击。心理学中有个“边界效应”,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清晰的心理边界,父母的付出不是“无底线牺牲”,孩子的感恩也不是“俯视式接受”。当家长的尊严被压在膝盖下,孩子踩过的不仅是父母的脊背,更是亲子间平等交流的基石。这样的场景,只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反而可能滋生“情感勒索”的认知,这与感恩教育的目标完全相悖。

更值得警惕的是,活动中“学生事先不知情”的设计,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与道德判断形成的关键期,当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踩过的“人桥”是至亲时,产生的不是感恩,而是“我伤害了父母”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不是“感动”,而是创伤性体验。

就像我曾辅导过的一个学生,因参加类似“集体痛哭感恩会”,之后每次看到父母就会想起当时“被迫流泪”的场景,反而变得不敢和父母沟通。现在制造这种氛围是情绪被强制调动后的应激反应,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觉醒,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感恩”产生抵触,觉得“感恩就是要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更讽刺的是,校方称“事先取得家长同意”,可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效应”来看,家长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很难真正“心甘情愿”——可能怕拒绝会让孩子被区别对待,可能怕在家长群里显得“不合群”。这种“被裹挟的同意”,本身就是对家长意愿的不尊重。而感恩教育的核心,恰恰是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包括尊重父母的人格与意愿。当学校忽略这一点,把感恩变成“摆拍式表演”,本质上是用形式主义替代了真正的教育。

这些年,类似的“奇葩感恩教育”屡见不鲜:集体痛哭的演讲会、强制下跪的拜师礼、让孩子给家长洗脚却全程录像……这些活动都犯了同一个错:把感恩当成“速成情绪”,以为靠煽情、震撼的场面就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可心理学告诉我们,感恩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培养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下班后疲惫的样子,主动递一杯水;是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时,体会父母操持家务的不易;让孩子在犯错后,明白父母批评背后的担忧。这些具体的、平等的互动,远比“踩过父母脊背”的仪式更有力量。

素质拓展教育本应是帮助孩子提升认知、学会协作的载体,可当它和感恩教育结合时,一旦走偏就会变成“伤害教育”。作为心理教师,我想提醒:教育不是“情绪秀场”,感恩也不是“愧疚制造机”。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平等尊重中学会共情,在具体行动中懂得回报;真正的素质拓展,应该是让孩子在安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而不是在形式主义中背负心理负担。

别让“跪地踩踏”这样的闹剧,撕裂了感恩教育本该守护的亲子温情。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温度、懂尊重的人,而不是制造一场场看似“感人”的情绪摆拍。(曹刚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