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金晓华: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15:39:21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与美相伴,向美而行——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金晓华

在云岭大地的美育版图上,他以刀为笔,在木板上雕刻着边疆民族的文化肌理;以美润心,让美育的根系深扎于红土高原。30载坚守,他让少儿版画成为云南师大附小美育闪亮的名片;11年驻守樱花语校区,他用艺术之光点亮边陲孩童的心灵之窗。他,就是2025年云南省最美教师、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美术名师——金晓华。

匠心筑梦:从青涩园丁到美育先锋

1995年,带着云南艺术学院的专业积淀,金晓华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成为一名专职美术教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触摸木板时眼里的光,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于是,除了认真完成日常的美术教学,他开始了少儿版画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初为人师的他很快发现,手中的粉笔与画具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授技法,更要播撒美的种子。为提升版画教学能力,他开始了不间断的学习: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完成版画专业“专升本”、版画硕士深造,成为省内屈指可数的“科班+实践”双优型美术教师。

2014年,他轮岗到樱花语校区。彼时的樱花语校区,教学楼虽崭新矗立,可校园里的教学设施却极为匮乏。教室里坐着的,是因父母工作变动而不断辗转、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美育资源匮乏的困境,他独创“游戏化版画教学法”,将吹塑纸版画、刮版画等20余种技法融入趣味情境,让孩子们在“刻故事”中感受艺术魅力:在《我的老家》主题课上,彝族山寨的炊烟通过刻刀跃然板上;《佤山少女》课程中,黑红套印诠释着佤族人民对土地与火的独特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艺术启蒙变得触手可及

六(1)班的郑欣彤曾是个沉默内向的孩子,金晓华敏锐地察觉到她对色彩的独特感知,便鼓励她用版画记录生活。她用粗粝的刀痕刻下清晨父母忙碌的身影,将市井生活的色彩融入创作。版画不仅为她打开了艺术之门,更点燃了她对学习的热情。数学课上她开始主动举手,作文中也充满了对艺术的思考。在《我的版画生活》一文中她动情写道:“金老师手把手教我握刀技法,从生涩到娴熟,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我的成长……当看到同学们穿着印有自己作品的衣服时,我欣喜不已。我热爱版画!热爱中国的传统艺术!”这份真挚的文字,正是美育感染力最生动的写照。最终,这件凝聚师生心力的木刻版画作品荣获中日少儿版画展铜奖。

2015年被评为附小美术名师后,他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帮助身边青年教师的技能成长:承担附小校本研修培训、实习基地工作,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区级比赛;主持开展美术名师工作室活动;承担金平县第二小学教师跟岗学习任务;多次在全国教师少儿版画讲习会公益网络讲座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主持人,积极参加云南省、昆明市中小学美术主题教研、培训活动,担任主讲并参与交流……他本人先后获得云南师大附小优秀共产党员、云南师大附小“名师”、昆明市五华区先进教师、五华区骨干教师、云南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云南师大基教集团“优秀教师”、云南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被聘为云南地方美术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编委、《中国少儿版画》杂志编委、中国少儿版画百家讲坛公益课堂基础教育主讲专家、学科教师专家库成员。之后更以“全国教师版画展金奖”“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览一等奖”的殊荣,成为云南中小学美育界的标杆。

刀锋传承:解码民族美育基因

彝族少年刘起成初学版画时,因基础薄弱、技法生疏,握着刻刀的手总是不住地颤抖,连基本的山形轮廓都刻不好。金晓华发现这个孩子对线条有着天然的敏感,便带着少年走遍校园每个角落,观察树干的律动,感受砖墙肌理的呼吸,让自然纹路化作刻板上的韵律。历经三个月的打磨,当刘起成把彝寨层叠的梯田与滇池的粼粼波光交织成《海岸》时,那些曾被视作缺憾的稚拙刀痕,都成了彝家山水的独特注脚——粗粝处是红土地的厚重,婉转处是云朵绣的灵韵。这幅入选第五届中日少儿版画展的铜奖作品,不仅镌刻着少年从生涩到灵动的蜕变轨迹,更映照着教育者点石成金的智慧:当刻刀遇见循循善诱的指引,最质朴的刀痕也能凿开美的矿脉。金晓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每个顿挫都成为叩击心灵的鼓点,让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刻痕间自然流淌。

2023年,由他主持结题的省级课题《云南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与中小学版画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探究》,系统构建了“文化认知—技法创新—情感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型。该课题进一步强化了附小校园美术特色教学,有力促进了云南省少儿版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他指导学生创作的《缤纷校园》《山下》等作品,不仅在中日、全国少儿版画展览屡获金奖,更作为文化礼物赠送给国外友好学校。在第十三届民博会上,附小版画展区的近百件作品惊艳全场,获评“最佳文化特色奖”,成为云南美育的“流动名片”。他还带领团队组织申报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少儿版画课程”项目成功荣获2023年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5年云南师范大学第十届校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

通过三十年的少儿版画特色教学活动,他带领学生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为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富有云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版画作品层出不穷,为推动云南美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提供具有可操作、可借鉴的途径和方法。金晓华的实践,不仅是个人教育理想的践行,更是边疆地区非遗文化传承与少儿美育创新的鲜活样本。“以美育人,好好做人”——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会长李永永的题字正是对他教育理念的最佳褒奖。

向美而行:一位党员教师的使命担当

金晓华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块刻满刀痕的旧木板——那是他30年前初为人师时用的第一块刻版。那些深深浅浅的刀痕,恰似他在少儿版画实践活动探索的足迹: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清晰而坚定。“少儿版画是中小学美术教育阶段中全面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绝佳方式。”原云南省美协主席郝平的嘱托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作为校区党支部书记,金晓华始终将党建与美育深度融合:通过探寻图案背后的民族故事,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教授干栏式建筑时,不仅要求学生画出其外形,还要了解其背后的生态智慧;在讲解东巴文字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书写方法,还要理解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设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创意版画比赛,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他还结合民族文化情境巧妙进行技法实践,如利用哈尼梯田景观进行版画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他的引领下,云南少儿版画已成为非遗传承的 “活态教科书”,而那些经美育滋养的童心,正用刻刀在时代的版面上,拓印出属于他们的、更加斑斓的未来。

与此同时,他应邀到云南省中小学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水中学、曲靖市美术馆等地做版画讲座、授课,在全国、省市多个线上平台交流与展示,为普及云南省少儿版画教学做出积极的贡献。通过“名师工作室+非遗传承人+乡村学校”的三角联动机制,与西双版纳州小王小燕老师多次深入交流,与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李燚老师联动,进行课题研究。从秘境临沧到澜沧江畔,从建水文庙到滇池之滨,越来越多的孩子用刻刀讲述着自己的“民族故事”。30年来,他培养出 1200 余名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小作者,每年为参赛学生邮寄画作,累计义务辅导学生超3000小时。逸夫楼文化走廊改造中,他放弃国庆假期,带领团队设计50米“云南民族文化长卷”,用艺术语言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童心,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这便是他30年深耕少儿版画交出的最赤诚的教育答卷。

受聘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昆明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即便身兼多项职务,他依然保持着教学与科研创作齐头并进的工作节奏:带领支部荣获“云南师大先进党支部”称号,主持美术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获美术优质课等多个一等奖。而他发起的“全国少儿版画教育名师金晓华工作室”也已经落地,切实让少儿版画课程在云南边陲落地生根。

近年来,他的版画作品《培植・梦的校园》《秘境・“象”往之旅》先后入选第十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三届“工美杯”银奖、庆祝建国55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少儿美术教育研讨会,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赴河南、深圳、海南、重庆等地参加美育交流,赴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馆、贵阳美术馆、香港会展中心、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地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在理论创新的路上,他也走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云南省课程改革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师论文、作品在《中国版画》《美术报》《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集》等五十余种刊物画集发表,成为“教研创作双丰收”的典范。

从翠湖之滨到官渡古镇,从初登讲台到不惑岁月,金晓华用三十载光阴,在云南少儿美术教育的版图上,拓印出一片绚烂的星空——那里有民族文化的璀璨星辰,有孩子们蓬勃生长的艺术梦想,更有一位人民教师对“以美育人”的永恒坚守。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