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家华荣获“云南省最美教师”称号
9月9日,云南省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最美系列教师发布活动在昆明举行。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农加贵老师荣获“云岭好校长”称号、广南县者兔乡六郎小学王家华老师荣获“云南省最美教师”称号。一起来了解王家华老师的先进事迹。
王家华,1972年6月出生于广南县者兔乡六郎村小组,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他于1994年7月高中毕业,1995年9月成为一名代课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者兔乡发早、者莫、六郎小学任教。从2002年9月至今,一直任六郎小学完小校长。六郎小学承办有从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的教学班,有壮、瑶两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全部住校。
王家华坚守乡村教育岗位30年,是个名副其实的“筑梦人”,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更是为了培养一拨拨人才回来振兴六郎村,振兴更多像六郎村一样的广大乡村。
竭尽所能,以爱育爱
2021年9月,王家华荣获“云南省长期在乡村从教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省政府奖励他10万元奖金。他心里激动不已,开始盘算着如何精打细算地使用,心想终于能提前还上一部分房贷车贷了。但一个现实情况让他犹豫了:六郎小学刚搬迁到新校址,没有围墙。学校离村子有2.5公里的距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寄宿的学生从幼儿班到六年级,大的十一二岁,最小的才两岁多。学生的住宿安全一直悬在王家华的心头,算下来,需要13万元左右就能解决。他一夜夜地失眠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建围墙。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妻子说了以后,妻子极力反对,她说自己没工作,家里经济情况也不好,要赡养老人,还得供两个孩子上学,家里一台好点的电器都没有……他了解妻子,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她是个明事理的善良女人,最终还是决定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建设围墙。
这不是王家华第一次捐款,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关心关爱孤儿、贫困生和留守儿童。他创建了“贫困救助帮扶工作室”,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集物资及资金,对留守儿童进行资助。他联系到北京民间“熙北益行”爱心人士资助六郎完小的贫困生,每年4000元,今年已经是连续第5年捐赠,共20000元;2024年先后得到张家港市益馨佑童爱心团队为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捐赠7200元,浙江杭州问野创意有限公司号召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升降桌椅、科学教具、食堂教学楼窗帘、衣物、棉被等价值30000元。他还不定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至500元不等的生活费资助贫困学生。有一次,沪滇关爱行动到学校进行结对扶持,学生小安得到了去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但小安家庭困难,拿不出4000元的路费,王家华就从自己工资中拿了4000元给他。30年来,王家华先后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累计超过8万元。
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王家华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更是一个有着深深教育情怀的人。2002年9月,王家华当了完小校长后,这副担子就再没有卸下来过。其实教师拿的是职称工资,完小校长也不是一种官职,这是一个“拿钱不多,管事不少”的苦差事。但王家华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倦怠过。
王家华注重以制度管理人,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确保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效率。以前,虽然他家离老校点仅有200米远,但他依然坚持以校为家,和其他老师一起在学校排班轮值,严格考勤,从来不在工作期间离岗帮家人干家务或农活。王家华发挥带头作用,学校的义务劳动他总第一个上,安排别人的事总不会少给自己安排一份,其他老师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他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六郎完小大部分老师家在县外,2015年广南县实施全面消除D级危房工程,六郎完小只能搭建临时板房做教室,而教师宿舍也没有了,王家华就无偿安排了5名老师到自己家住。县外老师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在学校没什么紧要的事务时,他都必定前去祝贺或探望慰问,远的到过一千多公里以外的保山市腾冲市的黄文刚老师家、昭通市巧家县卯月老师家等等,被关怀的老师们感动不已,虽然没有说更多感谢的话,但回来后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王家华努力地改善办学条件。1999年,六郎小学土木结构的教室破旧不堪,因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建校迫在眉睫。为了发动村民们让出土地,投工投劳,集资建校。白天,他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夜晚,挨家挨户地进行动员。为表明自己的决心,与村民们加深感情,他拿出自己两个半月的工资,杀了一头猪来招待村民。可喜的是,这之后村民自愿让出5亩地,筹集资金、投工投劳一起建校。花了一年时间,六郎完小新校舍建成了,大家都很高兴,娃娃们能在自家门前上完小学。
2018年,随着教育发展需要,六郎小学需要再次迁建。王家华继续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用自己的执着和深情打动群众,得到了村小组干部和群众的支持,群众无偿让出地块近30亩,群众还自筹资金14.6万元作为平整地块费用,经过3年建设,六郎小学新校区于2021年9月投入使用。但随之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上级财力紧张,一下子还无法采购教学设施设备。王家华利用寒暑假,凭着之前建立的一些联系,到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反映困难、提出申请,得到北京新世纪学校学生王子熙和王晓北组建的“熙北益行”捐赠10万元,资助购买学生餐桌、床架、床上用品、办公桌椅、文具用品等。云南省教育基金会捐赠了价值43000元的100套全新课桌椅、一批价值55700元的图书。迁建的六郎小学终于如期开学。现在的六郎小学,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等楼房林立,校园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为辖区六郎、马碧、卫沟显、干冲子4个小组540余户2300余名壮族、瑶族群众子女提供了就近入学的便利,现有8个教学班,有教师10人,在校生140余人全部寄宿在学校。
王家华深知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作为民族地区的薄弱学校,他时刻不忘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他和完小的教师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地开展提质增效工作。他本人不因自己是校长杂事比较多就懈怠了教学,而是一直坚持上语文或者数学课,另加一科统考科目,每周课时量达35节,近年来更是忙碌,哪一科缺老师他就上哪一科。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带领学生跑操,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通过不懈努力,六郎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的州县统考成绩稳居全县前列,示范效应逐渐凸显,精细化管理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与认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家华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就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高中毕业就来教书,文化水平不高,必须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且通过自学参加各科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他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教学需求,他又拿起了高中课本复习参加学历提升考试。2004年3月至2025年3月,先后两次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专业函授学习取得专科、本科学历。他把每年的履职晋级培训真正当成是能力“充电”,积极参加教育现代化技能培训,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授课。在日常工作之余,王家华会主动参加各种培训、研讨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先进理念。他还主动与其他校长交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丰富自己的管理智慧和教育理念,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王家华认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课题。针对六郎小学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有困难的实际,他组织实施了“壮汉双语”“师亲一肩”教学模式,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壮汉双语”并用,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王家华还组织老师们进行研讨,教会他们少数民族日常用语,以确保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他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撰写的3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获奖或发表。担任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一书的副主编,全书5万余字,这是他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结晶。他在校内营造教研氛围,近年来积极申报课题,主持课题《“双减”和五项管理如何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减量提质》,参与的课题《关于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用学习任务群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均已结题。
以研促教的效果极其明显。王家华所带2013届的小明同学语文成绩96分,名列全乡第一,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平均分名列全乡第二。2016年春季学期,其担任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学,数学期末统考平均分名列全乡第一,小楠同学数学期末成绩100分,是全乡最高分,语文平均分荣获全乡第二名。2020年小升初,小楠同学考试成绩总分441分,名列全乡第一。王家华重视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11月带领学生到者兔乡中心学校参加运动会,小彩同学参加跳高女子组荣获全乡第一名,团体总分也荣获第一名。学生小平现在四川大学就读,小电在昆明医科大学就读研究生,所教的学生陆华忠等已在教育、卫生、政法等单位部门任领导职务,数不胜数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王家华坚信,一枝独秀不是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他积极组织各类教育教学培训活动,鼓励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他曾指导周彩凤、袁金艳、黄罗虾、李正连等多名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荣获乡级第一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家华大女儿王庆萍受他的影响,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公费生毕业后在富宁县睦伦中心校任教,儿子王雨现在也在昆明文理学院攻读美术专业。
30年来,王家华的辛苦付出得到肯定和嘉奖,他曾20余次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21年9月被省教育厅表彰为“长期在乡村从教优秀教师”,2024年9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赢得了当地父老乡亲的尊敬和赞誉。
“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像王家华一样的教育“筑梦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坚守和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更多的学子照亮前行的道路。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力,就一定能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