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试点建设,构建了知识图谱引领、跨界融合育人、五举联动协同的新质人才培养机制,破解了传统工科专业知识讲授细碎、跨界能力薄弱、师生互动滞后的人才培养难题,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内涵式发展。
构建专业知识图谱,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传统工科专业存在涉及面广、工程概念多、知识结构松散等教学现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见树不见林”,难以形成系统化专业认知。对此,化学工程学院重新分析、梳理、整合各专业课程群的内涵和特征,紧密结合云南省生态资源和化工过程多样性(如冶金化工、环境化工、植物化工),构建了直观、形象、经典、前沿兼备的专业知识图谱。
全新构建的图谱在保持各课程独立性的同时,强化彼此逻辑关联,成为教学与育人实践的“导航图”,帮助学生清晰把握专业知识的架构与脉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常规模式知识传授分散、难以具象、体系冗长的困境。
推进“三跨界”融合,拓宽学生综合视野。为打破传统工科教育中专业壁垒,突破跨领域交流欠缺、国际化视野不足的局限,学院积极构建并实施“校内跨专业、校外跨领域、国际跨文化”的“三跨界”育人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不仅开展内部深度融合,还同步与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开展跨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各专业与烟草、化工、机械、石油等行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拓宽学生工程实践平台与就业渠道。在专业学习中,学生们积极与东南亚国际留学生互动,全面提升国际视野与沟通能力。学院通过校内跨专业、校外跨领域、国际跨文化三项举措,有效促进师生在跨界交流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实施“五举联动”,构建师生共育新机制。学院以工程教育OBE理念为核心、以专业课程群体系为主体,以课程教学项目制为指引,以工程伦理为抓手,以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为重点,构建闭环运行、持续优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实施反向教学设计、重塑课程内涵、开展项目教学、强化课程思政、开展案例教学等措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全面发展。
近年来,化学工程学院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在专业建设方面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等比赛中获一等奖等10多项,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6项,出版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建成省级一流课程7门,青年教师获省部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等8人次。
学生有收获、教师有进步,学生有成绩、教师有成就,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已建立起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教育新生态,为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也为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昆明理工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