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专题教研活动在书林第二小学西苑校区举行。西山区田莉莎小学数学工作室成员、书林二小西苑校区、书林一小福海校区及徐霞客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齐聚现场,共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的深度融合”核心议题,围绕“破解融合难题、优化教学路径”的核心任务展开深度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三位优秀的老师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
第一节课由书林二小教师刘媛执教,内容为《二十四节气与数学的奇妙交织》。刘老师把二十四节气和小学数学学科进行融合,与学生熟知的知识点圆的认识相结合,带领学生一起找到二十四节气的分布点,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刘老师还带着学生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知识圭表和日晷,让孩子提前制作日晷并录成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整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第二节课由润城学校教师陈宥希执教,执教内容为《曹冲称象》,陈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完整,逻辑思维缜密。陈老师开课给学生提了六个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回答完后带着问题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探索,完成了从总量到部分的建模。曹冲称象是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陈老师还通过介绍地秤以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曹冲称象的问题。
第三节课由书林二小教师洪冰芳老师执教,内容为《解码民间趣题》,洪老师以韩信点兵这一典故为切入点,利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点,解决了余数相同,缺数相同和余数缺数均不同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一类问题归结为“中国剩余定理”。洪老师把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最后,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学前教科部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云南省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方红玉对这三节课进行点评。她表示,三节课的共性优势在于“让文化成为思维的‘脚手架’,而非装饰”,如陈老师通过六个递进式问题搭建探究路径,洪冰芳老师用典故拆解抽象定理,都是“以文化简化思维坡度”的典范。
针对课堂实施,方红玉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数学课堂的提问是‘思维导航仪’,讲究的是‘精准搭梯’——既不能让学生‘跳起来够不着’,也不能‘伸手可及无挑战’。”她以陈宥希老师的问题链设计为例,指出优质提问应像“剥洋葱”般层层深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思维框架。同时,她建议教学中要善用“生活化、具象化情境”,刘媛老师的“日晷制作”之所以效果显著,正是因为抓住了“学生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特点,这种“从身边文化切入,用数学解读规律”的方式,才是融合教学的真谛。
本次教研活动呈现了数学课堂的新视角、新思路。探索学科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学的融合,绝非简单的知识罗列,而应聚焦于数学思维方法,模型思想,推理能力和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融合。教学应敢于放手,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体验、感悟,实现文化传承与学科素养的双重收获。
云南网通讯员 宁硕 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