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一场别开生面的“探月”之旅——“我与科学家面对面——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06:28:23  来源: 科技日报

原标题:一场别开生面的“探月”之旅——“我与科学家面对面——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侧记

【走进全国科普月】

◎本报记者 张 蕴

“在世界探月领域,我国正从‘跟跑、并跑’走向部分‘领跑’。”9月17日,大连市委党校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在这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以“强国之要:中国探月工程”为题,为430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带来了一场航天科普讲座。作为全国科普月首场重点活动,这场由大连市科协、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校(院)大讲堂”,通过“科学家面对面”形式推动航天科技科普,激发公众科学热情。

“月球既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前哨站’,更是蕴藏资源与技术创新机遇的‘宝库’,月球探测正是科学创新的重要引擎。”讲座中,于登云点明月球的战略价值。他进一步阐释,月球氦-3储量达100万吨至500万吨,约为地球储量的数万倍;南北极永久阴影坑中,水冰含量或达5.4%。与此同时,探月工程已带动电子、材料等20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中国航天技术正加速向民生领域转化,让“航天红利”惠及日常生活。

回溯中国探月的跨越式发展轨迹,于登云的梳理清晰展现了“中国速度”。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迈出中国深空探测第一步。2013年,嫦娥三号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让中国探测器稳稳“踏”上月球表面。2020年,嫦娥五号携1731克月壤返回地球,更在月壤中发现20.3亿年前的玄武岩,刷新人类对月球演化的认知。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带回1935克月壤的同时,证实1.2亿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些成就不仅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国家,更凭借独创的地月中继通信、自主避障着陆等技术,构建起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

“我国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点高,经费投入少但科技产出多,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于登云坦言,多年来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突破了飞行轨道设计、自主避障、月面着陆与巡航、地月中继通信、无人采样、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探测器研制核心技术,带动了电子、计算机、控制、材料等关联领域发展;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配套特种试验设施,形成了包括核热源、核电源空间应用在内的先进试验方法、标准与规范。

这场兼具航天精神传承与前沿科技普及的报告,让现场听众深受启发。大连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于林林表示:“讲座不仅为我们搭建了与顶尖科学家对话的平台,让我们直观了解航天前沿,更提升了国防观念、激发了爱国情怀。”(张蕴)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