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拥抱智能时代 共创繁荣未来——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观察
◎本报记者 刘 昊 韦秋莹
温暖的灯光下,一台黑白相间、名为“小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优哉游哉地走向舞台。“半城绿意半城诗,一脉秋光一脉情。在这满载希望与活力的时节,我们跨越山海、汇聚一堂,共同开启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的璀璨篇章。”9月16日,伴随着“小科”的主持词,2025面向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以下简称“东创会”)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
山海相连,民心相通。以本次东创会为契机,中国与东盟各方共同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共创繁荣美好未来,正在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关系更紧密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如今到马来西亚自驾游更加方便了。填写材料、面部识别、后台核对……登录“中马证照通”小程序,中国游客只需15至20分钟就能在线办理电子驾照。
“有了这个小程序,中国用户可以迅速地在线申请一个可验证的数字驾照,这可以直接在马来西亚使用,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查验起来也更便捷。”广西北投信创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苑翔介绍说。
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广西北投信创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公司,依托区块链技术和国家级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共同研发了“中马证照通”。
“最好的合作,不是给一座灯塔,而是点亮彼此手中的火炬。”苑翔说。如今,“中马证照通”等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数字证照互认的逐步实现,大幅提升了双方人员往来的便利性,让“中国—东盟数字联通”的梦想触手可及。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从科技人文交流到联合研发及示范,从创新合作平台共建到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中国与东盟各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过去几年,我们见证了双方在科技创新合作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东盟秘书处领域发展局助理局长祖丽娜·莫克塔表示,这些成果标志着双方伙伴关系日趋成熟,正从对话交流迈向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合作共赢,繁荣共生。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服务中外企业及机构超过2.2万家,促成签署合作协议1100多项,累计培训东盟国家技术骨干1400多名。
合作更务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迭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开幕式上,中国科技部发布了《面向东盟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科技能力提升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交流、产业赋能、能力共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联合营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东盟和中国能够共同塑造一个合乎伦理、包容性强且真正具有变革性的人工智能未来。”马来西亚科技创新部副秘书长汝姿雅·沙菲益说。
同心所向,跨越山海。以“拥抱智能 共创未来”为主题,本届东创会举办开幕式及主论坛、10+3青年科学家论坛、2025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会议、中国—东盟技术对接会等一系列专业活动,邀请中国与东盟多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与权威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共话创新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
推进务实合作是历届东创会的重头戏之一。开幕式上,多项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成果签约仪式举行,第四届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为区域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按下“加速键”。
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电子信息研究机构主席布迪·帕拉瓦拉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让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和分享,共同克服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西提出与东盟携手深化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共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共促科技人才交流合作。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广西与东盟人文相亲,历史交往源远流长,承载着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使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与东盟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开创繁荣和谐的美好未来。(刘 昊 韦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