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分”是再熟悉不过的课业单位。期末成绩单上的数字增减,毕业前对照培养方案计算是否达标……学分如同无形的标尺,衡量着学业进度。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实行的132学分制是其严谨治学的精神量表。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表示:“西南联大的学分不仅仅是个数字,它的背后是严格的课程和学业标准。”从西南联大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出发,我们得以看见这所大学在烽火硝烟中对知识的敬畏,更能读懂学分背后对坚守教育初心的执着。
西南联大的学分制度,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132个毕业总学分为基准,搭建起一套既严格又灵活的课程框架。其中,必修课占了近三分之二,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根基。剩下的学分则来自选修课,虽可任意选,但也有专业导向。比如文学院历史系,其课程体系由6门必修课(如“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史学方法”等)和6类64门选修课(含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等)构成。必修制与选课制的结合,既保障了“通才”培养,又可助力“专才”成长。
尽管“学分制”与“必修选修课制”是当时大学的通行制度,但这两种制度能在西南联大的人才培育中成效卓著,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历史系为例,其课程体系特点鲜明:课程内容中外历史并重,30余门中国史课程与30余门世界史课程兼顾广度与深度;教学目的通专结合,必修课夯实中外历史基础与研究方法,选修课深化专门领域认知;师资上教研结合,如陈寅恪讲隋唐史、郑天挺讲明清史等,实现师资与课程的最优匹配。
虽然总学分是固定的,但西南联大的选课机制非常灵活,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知识传播渠道。三校合并后,联大内大师云集,许多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同时开设,也有同一门课由多位老师分专题合授的情况。在包容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得以探索本专业知识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杨振宁本科时既听过陈省身的微分几何,也上过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先生讲授的大一国文;中国政治学奠基人之一的赵宝煦,在西南联大读了一年后,被政治学科的魅力吸引,从化工系转到了政治系;翻译家许渊冲即便理化考试没及格,也能饶有兴致地把理科课上学到的“超导”概念和翻译理论联系起来。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选课模式,为联大学子的多元成长播撒下无限可能的种子。
西南联大的学分不是课时的简单计算,而是和高水平的教学、学术训练紧密相连。因此,各科课外参考书多、作业重、测验繁、评分严,尤其是各系共同必修的基础课,常有三分之二学生不及格。北京大学前副校长、西南联大毕业生沈克琦曾回忆,当年学校对学分有严苛的规定,132个学分是毕业的硬指标,学生不及格的学分累积到一定数额便会被除名。他的一位同班同学,临近毕业核算学分时发现还差1分,最终不得不延迟毕业;有学生学分总数已修满,但因某学期体育不及格必须补修,不得不推迟毕业。
严格的学分制成为西南联大践行“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底气。132个学分背后,是通专平衡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的思维训练、跨学科探索的学术勇气,也是师生共同体的精神传承。正是这种“制度之严”与“育人之温”的深度融合,使西南联大在八年烽火中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00多位院士。
西南联大的学分制,以132分的刚性标准立骨,以灵活选课的包容为魂。严苛规则下,半分之差亦需重修;开放氛围中,跨学科探索自由生长。这种“严”与“活”的平衡,让学分成为淬炼学识与风骨的熔炉。八千联大学子从烽火中走出,携此精神铸就教育传奇。
参考资料:《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西南联大的翻译通才教育》《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和杨振宁先生的学术起步(上)》《西南联大揭示了什么教育规律》《岁月|穿越百廿,解锁北大前辈选课秘籍》《岁月|穿越百廿,解锁北大前辈选课秘籍》《西南联大的学分制》等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 朱福满 王子乐 蔡雯佳
指导老师:熊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