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山红河一脉牵 沪上学子云南行共谱乡村振兴青春篇章
7月4日,上海立达学院“疆盼”新生红河乡村艺脉文化实践团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开展融合红色教育、产业调研与爱心公益的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深化青年学子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寻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以青春之力赋能基层发展。
铭记烽火岁月 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首站,团队怀着崇敬之心参观金平战史馆与金平烈士陵园,在历史回响中感悟初心使命。
战史馆内,泛黄的战地日记、斑驳的旧火铳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峥嵘。同学们驻足英烈物品展柜前,认真聆听苗、瑶、傣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雄事迹。展柜中一封封诀别家书,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让尘封的历史焕发出直抵人心的温度。
步入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英烈墓碑静卧青山。实践团成员在墓前肃立,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离园前,全体成员集体默哀一分钟,寄托无尽哀思。“天山与红河的守土信念,始终相通”——成员们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此行所感悟的深沉“家国”情怀,在年轻心灵中激荡回响。
聚焦特色产业 探寻振兴路径
为深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团第二站来到金平县营盘乡。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枢纽,营盘乡近年来依托本土特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其“小豆腐产业”具有典型调研价值。团队聚焦乡村产业发展、传统工艺现代化与机械化转型,力求通过实地考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营盘乡地处城乡经济带核心节点,是周边乡镇物资流通的关键枢纽,乡内主干道为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筑牢基础。当地特色小豆腐产业以“手工技艺+小规模化生产”为核心,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营盘乡党委书记冷易峰带领下,实践团走访罗戈塘村豆腐加工车间,实地了解营盘乡豆腐制作全过程。在代表性企业车间,成员们详细观摩了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五个关键环节:泡豆、磨浆与过滤、煮浆点卤、包豆腐、阴干成型,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当地农户的智慧与匠心。
调研发现,乡内多家作坊的产品已远销红河、绿春、个旧等地,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同时团队也注意到,部分农户仍以线下手工制作为主,电商运营能力相对薄弱,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情暖乡村校园 播撒希望种子
当日下午,实践团带着精心准备的文具和手工材料,走进营盘乡中心小学。校长付仁俊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勉励孩子们:“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努力学习,将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楼内,公益小课堂气氛热烈。实践团成员手把手教各族小朋友画石头画、做拼贴画、用超轻粘土捏制情绪脸谱,欢声笑语里,孩子们的眼神满是好奇与喜悦。有孩子怯生生地问“哥哥姐姐还会再见面吗”,成员们暖心回应:“我们一定会带着更多伙伴回来看你们!”
放学时分,团队成员换上志愿者马甲,在校门口协助疏导交通。见家长携带行李不便,他们主动上前帮忙搬运被褥、衣物等物品。一位瑶族大娘看着忙碌的志愿者,连连道谢。夕阳下,校舍与青春身影交相辉映,这场跨越山海的温暖相遇,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共话发展蓝图 凝聚青春力量
傍晚,应营盘乡党委书记冷易峰邀请,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派出所所长吴国俊一同来到营盘乡人民政府,参加乡村振兴主题座谈会。
冷易峰首先介绍了营盘乡的基本情况,包括乡镇历史、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及以人参果、青花椒、小豆腐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这些产业正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随后,双方就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交流。
冷易峰对实践团表达殷切期望,提出三点愿望:一是希望活动圆满成功,成员们收获成长;二是鼓励青年学子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三是期待实践团能宣传营盘乡特色产品,助力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疆盼”实践团的云南金平之行,是一次跨越地域的青春对话,更是一次深刻的家国情怀教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从战史馆的追思到营盘乡的产业调研,从校园公益互动到政府座谈共谋发展,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感悟责任。他们在红土地上铭记历史荣光,在产业一线探寻振兴密码,在孩子们心中点燃希望火种。这场融合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的实践,深化了沪滇学子的情感联结,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投身国家战略、服务乡村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天山与红河之间共通的“守土信念”写下了生动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