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2025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以“高质量教材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主题,旨在深化农民教育培训改革,提升教材建设质量,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来自中央农广校、31个省(区、市)农广校、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共商教材发展新路径,共绘人才培育新蓝图。
会议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期举行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成果展”集中展示近五年来的丰硕成果,从覆盖种植、养殖、电商、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基础教材,到聚焦特色产业(如高原特色农业、设施园艺)的本土化教材;从传统纸质教材到融合视频、微课的数字化教材,彰显教材建设在服务农民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实践价值。
会上,云南、河北、山东、重庆、陕西五省农广校分别就教材建设创新经验进行分享。云南省农广校以“服务高原特色农业”为核心,聚焦地方产业需求,三级联动开发《云南高原农业机械化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等10余类本土教材,广泛应用于农民教育培训;河北省以“四个课堂”为媒介,促进线上教材建设多样化,印发《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建设管理规定》,努力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教材服务;山东省围绕“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开发出版《小麦“减垄增地”高效栽培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及应用》等50余种本乡土培训教材,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管理服务平台“齐鲁乡村网络学院”,促进“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有效融合;重庆深化“建管用评服”机制,探索“纸质+数字”并行,以满足农民学员多样化需求;陕西探索出一条“省级统筹、产业导向、数字赋能、学用贯通”的教材建设新路径,助力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会议通报了2024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工作情况,对云南省农广校等12家教材工作优秀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成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编审专家组”,向首批17名专家颁发聘书。专家组将负责统筹教材规划、审核内容质量、指导创新研发,着力构建“科学、实用、鲜活”的教材体系。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提升教材实用性与吸引力”“数字化教材开发路径”“基层教材落地长效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新疆兵团代表提出“坚持党管教材、与产业深度融合”,湖北代表建议“探索‘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结合模式”,海南代表提出“结合‘双学历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育’‘耕耘者’等其他项目共同推进”……多元观点碰撞,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实践智慧。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李仕宝表示,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知识引擎”,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筑基工程”,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农民生产生活痛点,开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乡土教材”;强化“质量为本”,严格编审流程,推动教材内容与现代农业技术、乡村发展趋势同步更新;深化“融合创新”,加快数字化教材建设,探索“教材+短视频+田间课堂”等多元形态,提升学习便捷性。
会议期间,代表们现场观摩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昆明绿美美绿化园艺多肉基地农民田间学校、晋宁区美丽乡村小渔村,深入了解教材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成效及人才培养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合力推动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提质增效,为全面提升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标准化、实用化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下一步,昆明将坚持“政治引领、服务三农、质量为本”原则,做好昆明市精品教材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为昆明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乡村人才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云南网记者 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