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浸润式体验 接过求学第一棒
开篇语
基础教育各学段之间有效衔接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
暑期作为学段过渡、新阶段学习准备状态的黄金期,直接影响学生的适应发展及成长体验。本报通过微调查了解需求,请教科研专家学者、学校相关负责人、名师等共同支招,推出学段衔接系列稿件,缓解学生在不同学段转换过程中的适应压力,帮助学生完成过渡。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各学段相互协作、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系统,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最近,不少家长有点着急,他们担心即将上一年级的孩子无法适应小学节奏,担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等,也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与老师有效沟通……
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在全区探索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幼小衔接“五华模式”,家、园、校三方联动,让孩子平稳过渡、衔接有度,接好求学“第一棒”。
双向衔接降低陌生感
彭女士的儿子在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教育集团一二一校区就读。她说,儿子一年级上学期课堂纪律不好,有点散漫,但学校帮他调整了状态,下学期就完全适应了小学生活。
五华区龙翔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范源说:“我们利用一年级开学的黄金适应期,实施一年级家长学习系列课程;制定了一年级教师培训课程,积极开展教师幼小衔接课程学习,全面推进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校自2019年起,就着力探索科学幼小衔接,从2020级到2024级连续5年分别从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同时,倡导活动式教学,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以游戏、活动等体验式主题学习活动为主,结合幼小衔接学生身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的适应性特点,制定了幼小衔接主题的阶段性课程。
今年秋季新学期即将跨入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教育集团海源校区一年级的小张同学说:“一年级的哥哥姐姐来幼儿园,告诉我们上学的地方在哪里,还有以后上学跟上幼儿园不一样,要认真听老师的话。”该校区构建了以“双向体验、渐进适应”为核心的立体化衔接体系,力求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全方位铺设成长通道。学校精心设计了幼儿园儿童进校深度体验活动,变单向参观为多维参与,不仅涵盖观摩一年级的真实课堂教学,更注重让幼儿亲身体验趣味科学小实验、韵律操等小学特色课程。通过浸润式体验活动,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显著降低,好奇心与向往感被有效激发。通过情景模拟、童谣口诀、示范演练等多种形式,将课堂纪律、物品整理、如厕饮水、排队礼仪等要求生动具象化,引导新生在反复实践中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
在五华区先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举行“携手同行,开启成长新旅程”家长培训会,让新生家长全方位、深入了解学校,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以实现家长和学校的双向奔赴。为激发一年级新生积极性,学校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请高段孩子为一年级新生示范在校如何排队、如厕、就餐等日常行为;一年级班主任手把手教孩子怎么扫地拖地、丢垃圾,同时通过劳动课、劳动大扫除主题班会,教给孩子们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巧,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等。
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区将每年4月确定为幼小衔接宣传月,采用网络培训、专题沙龙、入校观摩等方式为家长提供指导策略,缓解入学焦虑,营造家、园、校共育氛围。
“五华模式”成全省典范
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
首批“春城计划”教学名师、昆明市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前教研室主任刘智菁说,幼小衔接就是从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幼小衔接“接”的是生活习惯培养、行为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比习惯养成更加重要。
2017年,昆明市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五华区承担幼小衔接项目,并从2017年开始成立幼小衔接课题组。经过3年实践探索,五华区从幼小衔接管理机制、幼小衔接课程、入学适应性评价和家长指导策略四个板块建立了幼小衔接共同体,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为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刘智菁说,五华区积极开展《县域“幼小衔接”的探索实践》课题研究,带动了全省教育体育系统和幼儿园、学校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以县(区)教科研部门为主体,联动幼儿园与小学,针对幼小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形成“融合互通”教学活动体系,建立“三维融合”评价体系,建构四个主体协同、两种力量支持运行机制,形成幼小衔接教研共同体。幼儿园按照小学入学准备要求,设置“我当哥哥姐姐啦”“阅读书写准备”“我的生活我做主”等10个主题教学活动;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内容,小学设计“我当小学生了”“我的小书包”“做时间的小主人”等7个单元主题,包含17个教学活动、19个课中游戏、22个课间10分钟游戏等。
同时,研制《幼小衔接儿童适应性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由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建立“三维融合”的评价体系,具有分层分类管理的特点和作用。幼儿园从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和交往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评价,自我评价版面设计形象生动,以图片为主的评价表让幼儿在看图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自评,并采用简单的表情符号,切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爱好。
另外,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出台《五华区幼小衔接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把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对校园的年终考核机制中,在全区26家公办幼儿园、108家民办幼儿园、36所小学进行推广使用。而且,五华区把幼小衔接“五华模式”和典型经验推广到昆明市14个县(市)区和全省各州市学校,带动了全省幼小衔接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9年12月,在教育部“杜绝小学化专项督导检查”工作中,五华区幼小衔接工作得到高度评价和认可。刘智菁表示,五华区幼小衔接工作解决了以往普遍存在的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单边行动、小学未进行主动衔接的现象。建立幼小衔接运行机制,开展幼小衔接教学活动,儿童入学适应性评价,为全面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缓解了家长入学焦虑,形成了家、园、校协调一致的氛围,实现儿童的幼小衔接自然过渡。(记者 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