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抑制信息素释放 实现害虫绿色防治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9日 02:51:13  来源: 科技日报

原标题:抑制信息素释放 实现害虫绿色防治

蝗虫在啃噬玉米叶。康平(云南分社)/中新社

【研究进展】

蝗灾与旱灾、洪灾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曾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经济损失。记者7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团队与合作者成功解析了蝗虫群聚信息素(4VA)在蝗虫体内的完整产生过程,并找到了制造4VA的关键酶。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小分子抑制剂,能够精准调控4VA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有效干预蝗虫的群聚行为。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

在自然界,昆虫依赖一种特殊的“化学语言”——信息素来传递信号,影响同类行为,比如召唤聚集。理解害虫信息素的产生机制,是精准干扰其行为、实现绿色防控的关键。因此,只要弄清楚4VA是如何产生的,就能有效干预蝗虫群聚行为,从而达到防治蝗灾的目的。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完整揭示了蝗虫利用信息素聚集的核心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蝗虫制造4VA的策略十分精妙。它们巧妙地“借用”了植物中最丰富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制造4VA的主要原料,再经过两步反应,就能把这些来源于植物的物质快速转化成4VA。

同时,研究团队发现,蝗虫体内的两种关键酶4VPMT1和4VPMT2,专门负责4VA合成的最后一步。“这两种关键酶是阻止蝗虫聚集的绝佳‘靶子’。”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雷晓光说,“根据这两个关键酶的工作原理,我们设计出一种小分子抑制剂。这个抑制剂能精准关闭4VA的生产线,阻止其释放。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能成功干扰蝗虫,让它们无法有效聚集。”

康乐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聚集的深层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干扰昆虫的信息交流来控制其行为,而非使用传统农药。这种方法有望推动农业害虫治理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陆成宽)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