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打破学科界限、补齐能力短板——“双千计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6日 09:26:30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打破学科界限、补齐能力短板——“双千计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如果你是毕业生小帅,目前有两个就业机会,分别是杭州高新企业研发岗技术员和老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你会怎么选?”

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辅导员管雪,以杭师大生涯工作室一位咨询者的实际问题开场,开启了一节新的就业指导课。同学们各抒己见后,她使用“生涯决策平衡单”等工具指导学生从物质、精神等四个维度重新评估,并给每一项赋分,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最适合个人成长的职业决策。

正值春招,像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正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如何让简历更加出彩?”“面试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本科毕业该选择升学还是直接就业?”杭州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迪介绍,自2018年开设生涯工作室以来,每个工作日都有指导老师值班,围绕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而上述问题是近些年出现频率最高的。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以下简称“‘双千’计划”),面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以及民生服务保障等人才急需领域,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据介绍,“双千”计划以促就业为目标,立足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这一举措,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有着深远意义。

破茧:面向前沿科技

“我们所处的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山东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兴伟站在绘制着四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屏幕前,图片上跳动的“时代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几个大字格外显眼。这位智能计算与软件编程微专业负责人深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他指指手机上的DeepSeek界面说:“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AI技术的创新型人才。”

这种探索颇具代表性。早在2018年,山东大学就提出建设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1+N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逐步形成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工科专业群;2023年,设立智能计算与软件编程微专业;2024年,修订培养方案,形成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和人工智能教育的“1+N+X”课程体系,“1”是“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N”为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识课程,“X”则是指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分为“专业+AI”课程和“AI+专业”课程。

老师们推开科技之窗,同学们装上“AI大脑”,全校同上一门“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必修课,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理解人工智能算法,甚至能够完成智能系统的开发;此外,还可以将最新技术与所学专业灵活结合运用——新闻学院运用大数据追踪热点,经济专业用Python(建模与编程软件)预测市场,外国语学院的同学则可以用AI辅助翻译……“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学生使用工具,”郝兴伟说,“技术也可以重塑思维。”

这一观念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的探索遥相呼应。当山东大学的学子用AI解析古籍时,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正在将无人机及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外来有害生物智能监测防控。在“双千”计划的蓝图中,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尝试都在回答同一个时代命题:如何帮助学生站上技术迭代的浪尖。

“微专业虽然学制短,但专业性上不能打折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负责人李志红带领教学团队把课堂建在植物生物安全研究的最前沿,“微专业要发挥其教学灵活的特点,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智慧农业、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她和同事常常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科技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安全新理论、新技术在海关、农业、林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我们的课本是活的。”她的学生说,“生物技术安全、生物武器等热点问题都会进入课堂讨论,有时,一株染病的麦子也会成为我们的新研究题目。”

跨界:打破学科界限

数据折射出同学们对创新课程的热情。“智能计算和软件编程微专业是全校选课学生最多的微专业之一,第一期报名的69位同学分别来自19个学院。”郝兴伟拿出首期报名同学的学院分布图,经济学院(14人)与哲社学院(8人)的突出占比令记者惊讶,这个面向全校非人工智能专业所有本科生的微专业,正在打破学科间的隐形藩篱。“微专业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交叉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郝兴伟说。在山东大学“1+N+X”课程体系支撑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得以破除专业壁垒,探索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我们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新型植物生物安全守护者。”李志红介绍,在微专业课程设置阶段,农大就将生物安全导论确定为跨学科联合课程,人文学院的教师登上讲台进行专题授课,指导学生们从法律视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无论未来进入海关从事检疫工作,还是投身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生物安全科学研究,抑或是在农业企业做进出口贸易及生物安全技术研发,都能在本科阶段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李志红透露,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微专业招生工作中,学院联合农学、园艺、资源与环境等兄弟院系组建“招生共同体”,通过微专业宣讲、线上线下答疑、面试交流等方式,将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的培养方案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职业图景。

为了摆脱“一考定成绩”的窠臼,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采用过程化评价的方法进行考核。以生物安全导论这门课为例,它的最终成绩由2次开卷判断题形式的课堂测验、4个生物安全调研报告、1次生物安全文献分析报告和1次围绕生物安全热点问题的小组专题研讨及展示组成。只有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7门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同学,才能获得这门微专业的结业证书。据介绍,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已完成第一届学生培养,招生29人,共有21人顺利结业,完成率为72.4%。李志红表示:“协调上课时间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微专业是学生们探索前沿领域、提升就业能力的窗口,即便未能修完全部课程,但只要学生在智能农业、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实践中找到职业方向,就体现了开设微专业的价值。”

与主修和辅修专业相比,微专业具有设置精准、培养模式灵活、管理运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微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效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探索驱动着育人模式的持续进化。在中国农业大学对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首批学生发放的28份调查问卷中,同学们给出了26人“非常满意”、2人“比较满意”的反馈,生物安全导论的课程评分更是高达98.7分。李志红和教学团队更珍视那些刺耳的声音——有学生反馈课程内容与植物保护专业某些课程略有重复,有学生建议作业中增加案例分析,提高专业与实际联系紧密度,“我们一一做了调整和改进”。

“这不仅是专业的调整,也是育人体系的重构。”郝兴伟说。原本清晰的专业边界正在模糊,不同学科的知识汇聚成创新的泉源。当试错权交到学生手中,“双千”计划正在托举每个学生触碰更多的可能性。

落地:从实训工坊到职业竞技场

当被问到微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郝兴伟的回答简单而坚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山东大学,选修智能计算与软件编程微专业的每位同学都必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AI系统的全流程研发,老师要求他们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的思想,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考量项目的可行性、开发计划、用户需求和系统设计,十余份技术文档的撰写将被打分,真真切切地成为计算思维、编程基础、计算理论等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依据。

“绝不能对着教材和课纲照本宣科。”正如杨迪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的理解一样,微专业,必须落地在“业”的维度,在人才培养中贯穿真刀真枪的实战逻辑,构建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把微专业课堂搬进了实验室,也搬到了检疫场。“微专业的7门课程中,有3门是实习实践类课程。”李志红介绍,微专业开设两年来,包括中国海关博物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隔离检疫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在内的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逐步建立。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外交学院的生物安全权威专家多次受邀来校授课。而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则在专家“引进来”与学生“走出去”的协同中不断拓展。

西子湖畔,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吴彦霖正在病床前忙碌,去年5月,她以“唤醒每一个长眠的梦——我的神经外科医生‘反射弧’”为题,讲述自己关于神经外科医生的职业规划,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谈及获奖心得,这个大三女孩感慨:“精准定位太重要了!”在老师指导下,她将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能力总结为“稳、准、深、仁”四个方面,把自己的学业、科研、实习、志愿经历拆解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所需的能力,才在决赛现场成功拿到实习岗位。“从岗位需求出发,学生职业规划不是罗列‘优秀’,而是发掘‘适合’。”杨迪在复盘时这样说道。

视线重新回到管雪的就业指导课,她在课程最后对学生说:“数字很重要,决策过程更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双千”计划,正在通过每一个微专业、每一节职业能力培训课、每一位老师向学生传达同样的价值观,点亮每个青年独特的人生坐标。或许我们终将明白,最好的职业选择,从来不是单向奔赴,而是与时代共舞时,听见自己脚步的铿锵回响。

(记者 曹雅楠)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