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大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大思政”背景下,许多高校树立和践行“大资源”观,积极整合各类思政资源,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思政教育中接受科学知识与正确思想的过程,就是各种思政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思政教育将课程内容局限于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应从多渠道、多途径、多主体获取并整合思政资源,将各种社会资源纳入其中,发挥社会资源和思政资源的综合效用,以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转变思想观念,整合资源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具体实践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是有效整合思政资源的重要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明确不同部门岗位中成员应当承担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责,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全方位覆盖和多资源整合。高校管理者应当构建大思政理念,充分吸纳和整合丰富社会资源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一是高校管理层应立足思政教育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明确社会资源整合路径及要求。树立社会资源整合意识,制定社会资源整合措施,消弭各类社会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阻碍性因素,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充分认识到将社会资源整合到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努力打破传统的以思政教材为主的资料来源渠道,构建起丰富的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为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提供体系支持。三是发挥拥有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社会主体的优势作用。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场所的管理人员,应积极承担起思政育人的重要责任,畅通与高校合作交流渠道,以实现对自身思政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四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高校可积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员工等进入校园讲座授课,借用自身实践经验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整合技术资源,增添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趣味。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整合科学技术资源,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以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资源整合,丰富思政资源和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思政教育局限于思政课堂且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发挥科学技术资源优势作用,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多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其一,将技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活”起来。比如,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虚拟环境,给人以环境沉浸感,在情境模拟中获取丰富的感官体验,增进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其二,打造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实现思政资源整合共享。组织思政教育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思政教研活动,多途径、多渠道深入挖掘各类思政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并着眼思政知识逻辑体系,分类整合思政资源,划分多个主题模块,打造精品线上课程。并以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为载体,向学生共享思政资源及课程内容,提供线上互动教学服务。此外,依托该平台优势,思政课教师可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获取相关思政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课后,学生可通过平台中的思政专题资源开展自主复习,完成专项任务练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后台记录的学生学习及浏览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及成效,为后期不断丰富平台思政资源储备、针对性改进教学内容及设计方案等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丰富资源内容,充实思政教育素材及知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难以与社会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源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收集整理各类社会实践素材,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思政课堂,充实思政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可着眼地方发展实际及特色文化,整合丰富思想文化资源。深入校史馆、地方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基地,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先进模范事迹、党的创新理论、时事政治等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推进思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最新理论成果和思想价值观念带入思政课堂,丰富学生的政治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拓宽授课主题范围。思政课堂不应仅是思政教师的工作范畴,应邀请文化基地工作人员、先进模范、文化组织管理人员、传统文化领域及思政领域专家学者兼任思政课程讲师,基于其自身职业经历开展思政课程教学,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生机,实现社会资源与思政资源的互通融合,拓宽学生思想深度和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与此同时,高校可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其在实践中获取组织内部的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与思政教育内容的互补,增长学生才干。(韩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