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核与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讲好思政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涵,构建高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核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肩负多重任务,不仅要给学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须从学生年龄和专业特点出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体而言,要以理论为支撑,讲深“政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之治。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引导学生坚守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要以问题为驱动,讲透“学理”。即思政课要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时代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探讨问题,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要贴近生活,讲活“事理”。思政课教育要植入真善美的种子,助力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开展思政教育,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热点事件、经典素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发展成果,引导学生以小见大,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新时代思政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在思政教育中举足轻重,新时代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资源整合机制,需要优化课程建设,构建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一方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学校应充分意识到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积极挖掘各个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教学时适时、恰当地开展思政教育,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撑、层次递进,构建全覆盖、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开展语文教学时,组织学生了解赏析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各个学段、各个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内容衔接的科学性,破解教学内容重复的难题,有效彰显专业特色,推动课程贯通、打通育人平台,推动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社会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实践育人平台。学校思政教育是“小课堂”,由教师系统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社会是“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需要建设多主体沟通机制,打造多元实践育人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打破校园“围墙”,推动设施和资源共享。学校要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体会时代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学生通过欣赏文物领略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回顾先烈英勇奋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效借助媒体力量开展思政教育。利用网络“云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介绍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就、讲解时政要闻、展示重大活动,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体验。
家校资源整合: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两大关键场所,需要整合家校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方面,需要打造思政教育主阵地。建立健全家校沟通联系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进行家访、设立校园开放日等方法,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及时全面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成长的情况,使家长明晰学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广泛听取家长意见,采纳有效建议,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家庭方面,需要协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感染性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家长要积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培育形成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共读红色经典书籍,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讲述革命先辈故事,引导孩子学习传统美德。
师资资源整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需要整合师资资源,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厚植家国情怀,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政育人根基。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制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其次,构建多元师资体系,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充实学校思政育人队伍。严格制定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标准,重视考量教师的政治素养,多维度明确任职资格。最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水平。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举办优秀教师公开课,推动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黄海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