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瑞升
风翳净尽话恒山“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是徐霞客在“策杖登岳”日记的第一句话。在读者眼前呈现出的是风把云吹得干干净净,澄碧的天空如洗过的一样。2003年和2023年,即徐霞客游历北岳恒山370周年和390周年,笔者两上恒山与徐霞客“晤面”,跟随他的身影亦步亦趋穿越时空,可谓弥足珍贵。
徐霞客游恒山是在崇祯六年(1633年)八月,这一年他46岁,距《徐霞客游记》首篇日记——《游天台山日记》相隔20年,那时他才26岁。恒山之行3年后,年届五旬的徐霞客便开启了他人生最后一次的旅程,即被后人誉为的“西南万里遐征”。徐霞客的旅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遍访东南和中原的名山胜景,后段是中南及西南之旅。恒山是他前期山水画卷中的最后一幅图画。
徐霞客游恒山一文短小精悍不足两千字,但文字老辣,记景抒情堪称完美。写作方法与3年后的“万里遐征”基本相近。《游恒山日记》以恒山为终点,不惜笔墨铺陈了这片由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的壮丽景色:“峰连壁隤,翠蜚丹流。”“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映衬。在距恒山数十里的时候,“从不意中得之”龙山可当“桑榆之收”,与龙山谋面可谓意外收获。当接近恒山时,徐霞客看见“车骑接轸,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这是一幅明末“国道”上车马人流的社会生活真实影像。笔者回忆两去恒山,第一次寻徐霞客当年的路线是从北京至保定访五台山再到恒山,走的是107和337国道还有省道及县道,第二次全程高速公路,两次都没有看到徐霞客描述的车水马龙之场景。徐霞客行至恒山旁,其如椽大笔下的境况极具画面感:“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徐霞客认为伊阙的双峰,武彝山的九曲溪,都不能和它相比。
移步换景来到悬空寺,徐霞客赞曰“天下巨观”,而“蜃吐重台”四个字一下子把观者融入了亦真亦幻的境界。蜃景即海市蜃楼,是一种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其本质是一种光学现象。
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所形成的景象。“层楼高悬,曲榭斜倚”的悬空寺让徐霞客“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他看到客座神龛都是“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笔者两上悬空寺都被徐霞客惟妙惟肖的描写所震撼。
徐霞客用一整天的时间“策杖登岳”,而记述恒山仅仅用了730余字,可以用“惜墨如金”来形容。笔者在阅读时却感到其内涵之丰富、用词之精准、详略之得当是不曾见过其他与恒山有关古今游记类文章可以相比的。在笔者收藏的《恒山志》和《浑源州志》中有明代乔宇的《恒山记》及杨述程的《登恒山记》,都不失为范文,但似乎官腔太浓了。徐霞客则以白描的手法眼见实录直接入文,让读者眼前一亮,不由得循着他的笔触前行。
徐霞客先从山水大势解说恒山一带的地理地貌。远观是低缓的土阜,陡峭的山峰;近看是“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印证浑源作为山西八大煤田的悠久历史。随着他的脚步读者来到“松影筛阴”的虎风口,尔后,目睹“朔方第一山”牌坊内厨房水井齐备的官署,而寝宫北面的飞石窟的传说也被他记录在案。徐霞客在日记中所说的北岳庙的“穹碑森立”及会仙台“环列无隙”的众仙像今日仅存寥寥。最让人诧异的是,徐霞客在日记中写到他爬到山顶后“俯瞰茫茫,不敢下”,怎么也找不到下山之路的时候,“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仙人指路让徐霞客平安下山。这大概是《徐霞客游记》中最为奇妙的文字了。
行文至此,笔者眼前浮现出“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的画面,在地球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今天,企望徐霞客所见成为恒山的永远。两登恒山意犹未尽的笔者作嵌名联留念:霞披北岳,松影筛阴,天下巨观①;客爱浑源②,水光倒映,古往名城。(作者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
注:①松影筛阴和天下巨观:均为徐霞客赞美恒山和悬空寺句。②浑源:古称浑源州,因浑水发源于州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