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大象之眼看热带雨林——长篇小说《大象》阅读推介
云南教育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近期联合策划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大象》(2024年2月版),一经出版,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该书先后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好书”2024年3月推荐书目、“探照灯好书”2024年3月十大中外文学佳作,并被列为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云南省重大主题出版扶持项目。
长篇小说《大象》全书约55万字,聚焦2021年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立足全球共同关注的生态保护话题,讲述失散数十年的“缅桂花”家族几代大象,在野象保护机构、各族群众帮助下,克服艰难重获团圆,北上又返回栖息地的经历。小说奇幻与诗意并存、写实与童话交织,不仅给读者带来童话般的阅读体验,还借助情节推动,将雨林世界立体三维的生态环境徐徐铺展开来,带领读者身临其境。
本书作者杨志军是当代著名作家,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好书”奖等奖项,著有长篇小说《藏獒》《雪山大地》等代表作。为创作好小说《大象》,杨志军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创作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杨志军大量阅读文本资料,还多次深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在阅读和采风过程中,杨志军不断从时空、历史、文化、生态、民俗等多个维度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深入雨林。由远及近,杨志军慢慢走近大象,“触摸”大象,他将对雨林世界的理解,凝聚到“大象”这一意象上,用大象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借大象的思维来理解雨林。大象给了杨志军很多灵感和启发,也给了他写作的勇气和力量。杨志军在访谈中说道:“沉浸式的写作是最好的写作状态,和演员表演一样,我写《大象》时,就觉得自己也是一头大象,用大象的情感去理解大象、协助大象。因为只有与大象共情,才会给作家开创一种宽阔的写作路径。”在杨志军看来,雨林与大象,共融互生,大象是观察雨林的一双眼睛,是理解雨林重要性的一扇窗户。写对大象的保护,其实是保护雨林生态的一个缩影。因此,热带雨林作为小说的背景,作家也应该像理解大象那样去深入理解雨林。只有更懂雨林生态,也才能更懂得大象对雨林、对人类的重要价值。
长篇小说《大象》的创作,也凝聚了作家杨志军的才思和激情。小说构思宏阔博大且细节真实饱满,杨志军匠心独具地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的特性,将雨林世界中的动植物拟人化、人格化、童心化,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界限和隔阂,增加了小说叙事、表达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较好地呈现出作者“生命共同体”“万物平等和谐”的创作理念。例如《大象》中,每个大象家族都用植物冠名:缅桂花家族、王莲家族、红毛丹家族、使君子家族、木奶果家族;救助小象的青年毛管花,他的名字是用一种稀有濒危植物来命名的,而他营救的小象叫“凤凰木”,凤凰木是亚热带常见的植物红花楹。将动植物拟人化、为人类加入“自然属性”,这样的小说构建,不仅显现出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创作能力和独特的文本构建,还在不知不觉间将人与自然的命运诗意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既呈现了雨林多样性的生态画卷,又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杨志军为拓展小说的叙述空间、增添情节的趣味性,在雨林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人类世界,并且虚构了人象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跨越百年时间,来呈现人们“保护雨林”的意识深化和境界提升。总体而论,《大象》语言诗意、构思奇特、知识广博、内涵丰厚、愿景宏伟,以云南热带雨林生态景观、多样性动植物资源、多彩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为叙述背景,把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故事集成一体,凸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的不懈努力,为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故事、中国故事作出了示范。
在《大象》出版发行、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云南出版集团主办,新星出版社和云南教育出版社承办的长篇小说《大象》出版座谈会于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作者杨志军分享创作体会,与会嘉宾对《大象》的创作出版进行研讨,对小说的创作出版水准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小说的主题展开探究。与会嘉宾围绕长篇小说《大象》,就“生态写作的递进和升级”“对生命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反思”“生命共同体”“把中国性的故事讲成人类共通的故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象》是一部童话也是一个深刻的寓言,是献给万物生灵的赞歌。阅读《大象》让我们学会站在大象的角度看世界,重新感受世界的不同。杨志军在访谈中提及,希望《大象》这本书,起到“灯塔式”的作用。对于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杨志军创作的《大象》,是以文学之名的温暖呈现,至今,全社会对云南亚洲象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今年8月12日,是第13个世界大象日。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亚洲象种群保护力度,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创建区内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快速恢复亚洲象栖息地约800平方公里。目前,国内亚洲象数量增长到300多头。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记者 黄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