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多元共育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放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19:48:00  来源: 云南网

  云南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较早的少数民族院校之一。学校招齐了56个民族的学生,本科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0%,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1/3,各民族儿女是民大校园特色之源。建校至今,云南民族大学始终秉承团结、进步的民大精神,长期坚持民族性、边疆性和教育国际性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民族专门人才。学校先后4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目前云南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拓宽育人渠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构建了“六个融合”的教育体系,实现育人育才目标;坚持“六化并举”的实践体系,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搭建“六个并重”的研究体系,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探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

  构建“六个融合”的教育体系 实现为党育人目标

  云南民族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相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扣好新生入学后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粒扣子。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示范,构建“123456”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即上好“第一课”,迈实“两大步”,建强“三支队伍”,搞好“四个结合”,打造“五个阵地”,抓实“六大融入”,从顶层设计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和实现路径。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明确将“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学校+政府”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回得去、用得上、起得来”。

  共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校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搭建社会需求对接平台。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相融合,促进各民族学生创优、创业、创新。

  通过指导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三方评估工作,编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服务社会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为边疆民族的发展提供支撑。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媒体宣传机制,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各族师生相知、相守、相融。

各民族儿女是民大校园特色之源

  坚持“六化并举”的实践体系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创建工作长效化。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了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统筹,各部门协调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三级工作机制。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致力于打造民族团结模范之地,顶层设计目标明确,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整合创建工作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平台,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化。云南民族大学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与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列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构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力求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和蕴含其中的历史逻辑、世界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耦合共振。

  创建活动载体化。打造了开学第一课、国旗下演讲、“爱我中华”朗诵比赛、元旦篝火晚会、风情文化周、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歌颂伟大祖国、歌唱民族团结”等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精品活动,让各族师生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共识、促进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信息化。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众号,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校园网等各种媒介,努力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典型引领示范化。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

  监督检查常态化。严格落实好创建考核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及年度总结评价制度。

学校雨花湖

  构建“六个并重”的研究体系 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品质

  结合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实际,优化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师资、思政队伍骨干力量,并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专家团队力量,壮大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打造国内一流的民族科研团队。

  依托和整合学校现有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关系和谐治理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等10余个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整合重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1年3月被授予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旨在依托和整合学校现有的10余个科研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研究方面贡献“民大智慧”,积极组织申报承担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科研课题。近五年来,有近40项关于民族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出版学术著作6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注重成果转化。把智库建设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围绕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阵地建设、着力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着力开展思政课改革,为省内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层论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等理论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对省部级以上课题和重要研究成果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经费配套和奖励,划拨专项资金为研究中心和校内课题立项,强化基地和中心高质量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民大雨花校区黄昏

  云南网记者 王静姝 高艺萌

责任编辑:徐永进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