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先后实施了人才立州、人才强州战略,走出了一条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相得益彰的楚雄实践之路。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楚雄州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委分别成立由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全州上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盘棋”整体联动、“一条线”齐抓共促的人才工作格局。
楚雄州委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带头调研倾听专家意见建议,通过媒体向国内外人才聚集楚雄发出邀请。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和人才资源统计,分析研判人才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构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政策体系。
另外,组织部门主动牵头,扎实开展下级党委就人才工作向上级党委报告述职,将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项目推进、人才环境优化等指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
广纳四海英才,凝聚引才集智强气场
近年来,楚雄州以“高精尖缺”为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助推各重点产业跑出加速度。实施“兴楚英才回巢计划”,按照人才层次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补助支持;开展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项招引,招引硕博毕业生入职州级事业单位并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储备培育一批优秀年轻的后备人才队伍。
诚邀各方人才落枝楚雄的同时,积极开展柔性引才。全州与全国多个高校、实验室及企业联合,共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64个,主要分布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行业和领域,为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注重选拔培养,培植人才成长沃土
从外部引才集智的同时,楚雄还注重发掘和培养本土人才。从2018年开始,楚雄州着力打造“彝乡英才”人才品牌,分批次对科技、产业、电商、等8个专项的领军人才进行挖掘和重点培养。截至目前,全州评选出“彝乡英才”452人,建立“彝乡名匠”工作室30个、“彝乡名医”工作室30个,预计将投入培养经费4200多万元。
为了让基层人才享有优质的学习和发展资源,提升专业能力业务素质,楚雄州持续开展“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培养,共选育12批368人。同时大力实施基层人才培养工程,先后选派多批学者和技术人才到中央及省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研修深造,选派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到州级对口单位研修,安排专人传帮带,为基层培养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
人才助力发展,搭建才尽其用大舞台
楚雄州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最前沿、产业发展的第一线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练兵场,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的试金石。“兴楚人才奖”每五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创新或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
鼓励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乡村建设。2018年从州级事业单位选派35名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人才支援武定县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全州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对全州644个贫困村的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2021年选派州级事业单位1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县级以下对口单位开展帮扶,选派1046名各领域专家人才下沉帮扶村(社区),覆盖全州92.31%的村(社区)。
以诚服务人才,营造乐业宜居好生态
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通力配合,不断优化楚雄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创造乐业宜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聘请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组成楚雄州专家咨询委员会、州政府特聘顾问,畅通在楚高层次人才的建言献策渠道。
为优化营商环境,楚雄州率先推出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指数贷”,建成多个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平台;先后邀请了多位院士、专家到楚举办高端论坛,与企业互动交流。截至2020年底,楚雄州人力资源总量为200.59万人,人才资源总量为35.56万人,较“十二五”末新增16.4万人;全州地区人才密度为14.72%,高于全省的12%,比“十二五”末提高5.79个百分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楚雄州将不断完善制度,创造更广阔的舞台,把广大人才团结到新时代楚雄建设的行动中来,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为楚雄高质量发展赋予源头活水。
云南网记者 张耀予 赵琳 通讯员 饶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