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乐学 >> 正文
古人的“戒尺”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5日 09:29: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光明日报教育焦点版:古人的“戒尺”

“教”,殷商甲骨文中初作从攴,爻声。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施教形,表示手持鞭子、棍杖,表示教的本义与施教有关。声旁爻像器物交织形,于教字表音,爻与教并为宵部。“教”的本源之意表现为:儿童在鞭挞之下,学习算术。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这也暗含着学识先知相对于蒙昧学生的权威引领,尊长可运用攴击对学生进行惩戒,规劝其改正行为。我国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学生礼教、学业和行为的规范:

针对“不合乎礼”的惩戒。学校之所,礼义为先,对“礼”的规范,除教导之外,教师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惩罚,对于不守礼仪规范者,《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小师》曰: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明会典》又曰: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

针对“不勤于学”的惩戒。学有所成,勤修为要,元代国子监规定“讲诵不熟、功课不办、无故废学”的行为将“并委正、录纠举”,并依据违犯次数不同予以不同责罚。清代《重订训学良规》云:每届朔望,经董输流到塾,将各生所读之书、所写之字、所识之方字,考其优劣。劣者请师戒责,优者分别奖给花红。

针对“不正其身”的惩戒。为人行事,律行为重,南宋《丽泽书院学规》九月规约曰:毋亲鄙事。指不能接触不好的事情如赌博、斗殴、酣饮酒肆。明代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表现今生徒有过不肯告于先生朋友求知改者,是自弃其身而甘于为恶者也。先生察出重责,书于改过簿内,以待稽考。(作者 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