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江苏连云港扎实推进“两类学校”改善提升——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 12:50:2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江苏连云港扎实推进“两类学校”改善提升——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

“这学期开学前,我正犯愁学校机房的旧电脑什么时候能换,县里配的新电脑就到位了。”近日,记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店镇中心小学采访时,该校校长相帆指着学校机房崭新的电脑高兴地说。

张店镇中心小学距灌南县城约15公里,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随着城镇化加快,当地像这样的“两类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相继出现了投入不足、校舍陈旧、设备设施配置落后等问题。

“为全面加强我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列为突破项目,全市一盘棋部署,扎扎实实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连云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中说。

“缺什么,补什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连云港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共有96所,这些学校规模小、分布散,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是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与此同时,全市还有乡镇寄宿制学校105所,其中不少学校的居住、就餐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我们根据省市要求,以县区为单位,对所有‘两类学校’进行了排查,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改措施,确保对相关学校‘缺什么补什么’。”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苏守杰说。

位于赣榆区石桥镇的大庄小学有近70年办学历史,原是一所村级完小,但由于位置偏远、校舍老化、设施陈旧,学生一度不到百人。得益于“两类学校”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大庄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第一期投入270万元进行异地新建,崭新的教室、标准化塑胶跑道、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校舍新建后,当地企业纷纷捐资助学,有的捐图书、有的捐空调、有的捐净水机。一系列举措下,大庄小学生源纷纷回流,目前在校生已突破200人。

补齐短板才能均衡发展。为确保到2020年底“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统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宿工程,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加强分类指导,在“两类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及装备配备方面下大力气,确保“两类学校”缺什么就补什么。

“挂图作战,心中有数”

工程实施过程中,连云港市逐层压实责任,加强项目工程进度管理,通过月报、周报,及时反馈、解决突出问题。

采访期间,记者从连云港市教育局拿到一份“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表,里面汇编了列入改善提升工程的89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和9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表中所列项目包括相关学校对照省定办学要求存在的问题,计划投入资金,已完成投入资金,已完成改造提升项目和未完成改造提升项目的进展情况等,真正做到了“挂图作战,心中有数”。

记者在赣榆区青口镇大庄小学采访时看到,该校的新建校舍和运动场地正在紧张施工。赣榆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波介绍,这个教学点过去校舍陈旧、办学条件差,很多青年教师都不愿意来任教,家长们也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

借着小规模学校改造的契机,赣榆区为这个教学点投入超百万元,如今,教学点的多功能教室、图书室和专职保安人员均已配备到位,新教室11月底也将落成。“我们还将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配齐配足音体美专任教师等举措,逐步提高这里的教育教学质量,未来这里将能容纳3个班、90多名学生学习。”张波说。

苏守杰表示,下一阶段,市教育局将组织对全市“两类学校”建设项目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全市所有工程按期完成,不留尾巴。

着眼质量抓好师资

东海县驼峰中学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随着“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的实施,该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这所乡镇初中,目前学校已有2400人。

“2017年8月,驼峰中学与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组建了共同体。在共同体架构下,两校的资源、管理、课堂教学等实现了完全同步,两校教师配置也完全打通。”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校长孙利说。

实施“两类学校”改善提升工程过程中,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连云港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定期到小规模学校交流机制,城区学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时,应有两年以上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验,确保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公开化。

在此基础上,连云港强化实践培养导向,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支持“两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遴选了一批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国培计划”以及省、市级培训优先支持乡村教师培训,并向“两类学校”教师倾斜。同时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机制,让每一所“两类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

不仅如此,赣榆区、东海县还通过打造乡村学校“六有”安居工程、建设乡村教师集中居住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六有’安居工程解决了大问题,留住了人也留住了心,缓解了边远乡村学校师资紧张的问题。”赣榆区马站中心小学校长卢华伟说。(李大林 王强 通讯员 汤雯)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