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科技和文学走向世界 与成都这座小楼有关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4日 18:10:02  来源: 成都日报

原标题:中国科技和文学走向世界 与成都这座小楼有关

在人民南路三段与小天竺街的交界处,有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车流不息,人来人往,谁也不曾为它驻足留步,矗立在高楼广厦中的小楼仿佛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其墙面上挂着一块不起眼的汉白玉牌——“成都市历史建筑 华西协合大学文化研究所旧址”,却昭示出它不平凡的身世。

77岁的著名成都作家谭楷带我们走进这栋小楼,这栋楼的历史娓娓道来。谭楷的父亲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至1958年,谭家就住在一楼。在他的中学时代,就在这栋小楼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中外名著……60多年后,谭楷回家了,激动的心情令他的眼眶有些湿润。

一楼四户皆泰斗 李约瑟曾是房客

天竺园是上世纪华西坝内一片院落的统称,现存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是仅存的最后一幢。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华西协合大学和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的师生汇聚华西坝,这就是著名的“五大学”时期。由于住房紧张,许多知名教授都比邻而居,虽然条件简陋,学术气氛却非常浓厚。当时这栋小楼便入住了四户人家,这四户人家的主人,正是中国学术界四个不同领域的泰斗。

楼房左侧一楼,居住的是时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系主任的何文俊;左侧二楼住着中国经济学、会计学家杨佑之,他是第一个在四川讲授高等会计学的教授、马寅初的嫡传弟子;

(杨佑之全家合影)

右侧一楼居住的是华西协和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闻宥;

(闻宥)

右侧二楼居住的是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词典》的主编吕叔湘。

(吕叔湘全家合影)

这栋楼堪称当时成都最顶端的学术圣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外学者名人往来其间。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在何文俊家中住了一个多月,他不仅在此练习汉语口语,还结交了罗忠恕等很多中国知识界的精英。李约瑟曾在日记中记录了何文俊带他到成都祠堂街淘书的往事:“书单上的书都买齐了(例如,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道教史、炼丹术史等)。九大本书只花了477元(记得两人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就要花100元以上)。星期六举行了盛大晚会,36位来宾都是我在这里见到过的重要名人。我们聚集在南门万里桥附近的“枕流”餐厅,晚会无疑十分欢快。”

何文俊、罗忠恕等人的帮助,为李约瑟后来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打下了基础。

(李约瑟、罗忠恕与何文俊夫妇合影)

陈寅恪“小巫见大巫” 闻宥创立中国文化研究所

这座楼为何被冠以“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名头呢?这还要从闻宥说起。闻宥17岁便崭露诗才,成为名满天下的南社成员。他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通晓英、法、日、俄语,以后又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藏语、彝语、壮语、羌语等,还精于金石书画鉴赏,是西南地区铜鼓研究的先驱。

1940年,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方叔轩实施“名教授计划”,闻宥受聘中文系系主任。来到华西坝后,他着手创建中国文化研究所,聘请的研究员全都是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元史和西北民族史专家韩儒林。

(韩儒林)

中国天文史研究的主将和先驱刘朝阳,中国第一代体质人类学家刘咸,发掘并研究殷墟的甲骨学家、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董作宾。

(董作宾)

被誉为中国的“非汉语语言学之父”的李方桂、中国美术史家滕固等。

(滕固)

住在闻宥楼上的吕叔湘也是该所研究员,他不仅是《现代汉语词典》的主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语文顾问。

1943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又迎来了一位文化界泰斗,他便是被北大教授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在共事的短短一年光阴里,闻宥和陈寅恪互为知己,情谊深厚。陈寅恪赠给闻宥的诗中有两句:“君化无用为有用,我以小巫见大巫。”可见他对闻宥学识的欣赏。

(陈寅恪全家合影)

当时住房紧张,闻宥从自己住宅的四个房间中挤出三间,作为研究所的办公地点。成员们常常聚在此处翻阅古籍、讨论学问,有时还会通宵达旦。其他三户人家从未对此表达不满,反而时常热心地送来一些菜和点心。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无疑是艰苦的,但大师云集的天竺园,却是令现代人神往的学术圣地。

马悦然在此拜师 闻宥为其改名

1948年,一位名叫马可汗的年轻人慕名来到天竺园闻宅。马可汗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学生,学了两年的中文后,来到四川考察方言。到了成都,他慕名拜访闻宥,两人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友谊。

(马悦然与成都妻子陈宁祖)

闻宥告诉这位瑞典小伙子,他的名字并不受中国人喜欢,因为“可汗”是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尊称,对于饱受异族侵略之苦的汉人来说,这个名字的寓意并不好。闻宥根据其瑞典名字发音,取了“马悦然”三个字送给他。马悦然非常喜欢,后来这个名字伴随了他的一生。

(2007年马悦然回成都,与老友流沙河、车辐相聚,成都日报报道版面)

多年以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回忆起在成都求学的情景:“他当时的年龄已足以做我的父亲,而从我们友谊一开始,他的确像父亲一样引导着我沿着艰难的学术研究之路前进。我一直非常感激,是他耐心的指导和智慧的启迪,激发了我对四川方言语音系统的兴趣。我感到极为荣幸的是,我的第一篇研究方言学问题的论文发表在闻宥教授主编的《华西协合大学文化研究所集刊》……正是这位老朋友的引领,我才真正领略到中国古汉语音韵和古典诗歌之美。”

1985年9月27日,闻宥与世长辞。马悦然撰文追忆恩师:“真正的友谊是珍贵的礼物,跨越年龄,地域障碍的友谊更是稀世之珍。” “从第一次见到我亲爱的朋友闻宥教授至今已有40年过去了……我将永远珍藏这位老友的记忆,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最好的人。”

2004年马悦然出版《另一种乡愁》,表达了对闻宥先生永远的思念,书中有一张照片是1949年他在天竺园给闻宥拍摄的。

2019年,95岁高龄的马悦然仙逝,这张老照片成为这段珍贵友谊的见证。

那天,谭楷站在文化研究所旧址的台阶上,对我们说:“那张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望去,在走廊幽暗处,仿佛看到那段隐匿于历史中的传奇。

责任编辑:小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