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行走脱贫攻坚52县|行走脱贫攻坚52县|从上学路到脱贫路小康路—— 一个傈僳族村寨延续20年开路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5日 19:00:03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行走脱贫攻坚52县|行走脱贫攻坚52县|从上学路到脱贫路小康路—— 一个傈僳族村寨延续20年开路的故事

山高坡陡的高黎贡山深处,一条水泥路格外显眼,像是在大山上系了一条弯曲飘扬的丝带,白雾缭绕的自把村就在丝带的尽头。村寨延续20多年的教育脱贫攻坚故事,便要从这条水泥路讲起。

自把村位于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称杆乡,是典型的傈僳族村寨,21个村民小组、473户群众,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山紧密的褶皱里。受自然环境影响,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5.6%,即便在深度贫困的怒江州也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以前,从村委会到乡政府,要走一天才能到。”在自把村工作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乔进章说,也是因为不通公路,上学不便,“一些偏僻村子的孩子上学要走两天,很多村民让孩子辍学回家”。

“我们这里本身就边远落后,再不送孩子读书就更落后了。”“不通路,做什么都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地党员干部和村民围在火塘旁合计。

开路!给孩子们开一条上学路,也是给村里开一条脱贫路。

经费不足怎么办?党员领着村民自己干,开路“包干到户”!你家劳力少,负责开10米;我家有党员,多开20米……就这样,经过三四年艰苦努力,2000年,当地群众凭双手,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出了一条10多公里长的“毛路”。

有了“毛路”,村民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一下升到90%以上。

2009年,上级党委、政府投入,将“毛路”铺上了水泥。越来越多的孩子沿着这条路,走出大山、考进大学;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成果,也沿着这条路走进大山、飞入傈僳族的木楞房。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自把村在泸水市扶贫办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以“种草养畜”模式发展产业,并成立了一批村级扶贫合作社。

因发展产业的需要,路,又一次制约着自把村发展。2017年,上级支持投入,对这条路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村民坐车到乡政府只需20分钟,方便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

自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丽权说,路改造完成后,村寨里的农用车多了、砖瓦房多了,村里的草果、核桃等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们“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底气和干劲更足了。一个例子是,村民白乃在产业扶贫项目支持下,开办了兴民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饲草456亩,现代化集中养殖肉牛,预计每年纯收入120万元。

乔进章也说,随着路好走了,“教育脱贫”的观念在村民心中更加牢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自把村办起幼儿园,村里年年都出大学生,连带村民整体素质和村容村风也在改变。

“真高兴咯!”看到村寨的变化,70多岁的阿三八老伯笑眯眯的说。他家以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盖起了新房子,孙子在昆明上大学,孙女也考上了市区的高中,他逢人就夸读书好、教育重要。作为村文艺队队长,阿三八和几位村民自编歌舞,宣传党的教育政策,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家乡。

9月14日,记者走进自把村村委会的小院,十几名傈僳族群众正围成一圈,伴随着起奔(傈僳族民间乐器)琴声边唱边跳。人群中,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阿三八格外显眼,他随着舞蹈节奏,用力挥舞着手中鲜艳的国旗。

欢快的歌声、琴声交织着,沿着这条大山深处的教育路、脱贫路、小康路,越飘越远。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晨 刘亦凡 贾文艺 李柯 摄影:李柯(张晨 刘亦凡 贾文艺 李柯)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