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 >> 正文
开展劳动教育要厘清五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8日 14:27: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开展劳动教育要厘清五个问题

核心速读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中的那些概念?

五育既要融合,又要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不能消弭五育各自的边界。忽略甚至不自觉中“融”掉了劳动教育是极端错误的。

劳动教育要以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作为载体,没有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缺失真实的丰富的劳动情境,就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

脑力劳动当然也是一种劳动,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当下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

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防止以强调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冲淡体力劳动的做法。

劳动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在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而要常态化,一定要制度化,一定要有机制保障。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发后,地方、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呈现新景象。但我们也发现,有些人对《意见》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不利于《意见》的准确贯彻,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在当下,劳动教育有以下五个问题需要厘清,以求形成共识。

五育融合与坚守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五育必须融合,既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五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也因为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育人的合力,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建构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五育既要融合,又要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不能消弭五育各自的边界。《意见》也指出了这一问题——“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这说明,忽略甚至不自觉中“融”掉了劳动教育是极端错误的。

当下,融合的呼声很大,而对坚守劳动教育应有的边界、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功能,相对来说关注不够、研究不够、落实也不够。对五育融合与发挥劳动育人独特功能关系把握不够全面和科学,导致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一是将劳动教育完全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确实有交叉,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方式中,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三种,亦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两者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但融合应以劳动教育为主,而不是以综合实践活动来覆盖劳动教育,否则必然淡化与削弱劳动教育。有的地方将劳动教育活动手册研制定位于“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补上“考察探究”一个板块,倒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设计。二是将劳动课、劳动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毋庸置疑,其他学科中有许多有关劳动教育的因素和材料,无论是“劳动+学科”,还是“学科+劳动”,都是融合的好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融合都有一个原则和前提,那就是《意见》里所规定的,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不能借融合将劳动课、劳动周弱化。

劳动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

劳动与劳动教育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劳动教育则是一个教育学概念,它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一个领域和内容,也是教育的活动和过程。劳动需要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传递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创造生活、创造世界也创造人本身”这一价值观世代永续。劳动教育要以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作为载体,没有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缺失真实的丰富的劳动情境,就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

《意见》对此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意见》将此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不难理解,当下的劳动教育并不包括所有的劳动。脑力劳动当然也是一种劳动,也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当下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其追求的价值意图非常明确:现在学生最缺的是体力劳动,是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甚至还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思想,以体力劳动为主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马克思认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体力劳动的独特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防止以强调文化学习的脑力劳动冲淡体力劳动的做法。

劳动技能训练与劳动精神弘扬

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劳动精神的弘扬是劳动教育绕不开的问题,两者都是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中的具体要求,不可偏废,但应以弘扬劳动精神为魂。

什么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内涵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即《意见》上所明确的“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其次,主要倡导勤俭、奋斗、奉献精神;再其次,凝聚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最后,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等。

怎样培养、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不是虚无缥渺的,是在亲历的劳动中,由体验到认同到认真践行的过程,离开具体劳动任务及其过程,离开真实的劳动情境,劳动精神断然培养不起来。因此,劳动教育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要“做劳动”,而非简单的“讲劳动”。劳动精神附着在劳动技能上,一个没有劳动技能的人、不会劳动的人,很难有所谓的劳动精神。但是,劳动技能要以劳动精神为目标导向,让劳动技能训练过程折射出劳动精神,让劳动精神在工具使用中、在技能训练中闪光。

在弘扬劳动精神与训练劳动技能方面,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两个忽略:一是忽略劳动技能训练,表现为不懂得劳动的程序,不会使用工具,不能把握劳动的“核心技能”,常在关键、要害处“望洋兴叹”、手足无措,只能止步而放弃。其中教师自己不懂技术、不会指导,也没有认真准备是重要原因。而有些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学会的劳动,自己先做几遍,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劳动精神。二是忽略劳动技能及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相机融入、自然渗透和智慧点拨,折射品质与精神的意识和能力不够。有魂的劳动教育才是闪光的。

劳动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

《意见》设置的劳动课,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国家必修课程。同样是课,劳动课与学科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一,在逻辑起点上,学科教学以知识为逻辑起点(尽管在发生转型,但文化知识仍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劳动课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生活已有的经验与需求出发,无论是服务性劳动还是生产劳动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更遑论日常生活劳动了。其二,劳动课以实践为导向,劳动成为实践的形态和过程。没有实践便没有真正的劳动,也就是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课。其三,劳动课的课堂是更大的课堂、更开放的课堂,小学的劳动课要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而初中以后的劳动课,要让学生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和作坊,走向社会服务的岗位。其四,劳动课要开展集体劳动,劳动周更要“以集体劳动为主”,展开小组劳动、班级劳动,以至年级的、全校性的劳动,包括劳动竞赛等。

以上几个特点决定了要跳出学科教学思维,用实践教学的思路去设计、组织、安排劳动课。通俗地说,不是坐在教室里讲劳动,在黑板上“画劳动”,在电脑上“玩劳动”,在展示会上“秀劳动”,在评价时“背劳动”,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劳动”,克服劳动课的“空壳化”、形式化、娱乐化以及知识化的现象和倾向。

三类劳动的劳动习惯养成

养成劳动习惯是劳动教育目标中的具体要求。劳动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在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化,而要常态化,一定要制度化,一定要有机制保障。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三类劳动的三个要求:日常生活劳动要日常化。日常生活劳动,特点就是“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做,日日做,经常做,持续做,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服务性劳动要公益化。就中小学而言,服务性劳动更多的是公益性质的,因此,要让公益精神在服务性劳动中生长出来,让公益劳动成为自觉要求和行动。公益精神成为一种动力机制时,就会激发服务的激情,增强自觉性,那么服务性劳动就可以逐步成为一种习惯。生产劳动,要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以身体之,意即参加到生产劳动中去,经受磨炼;以心悟之,意即用心领悟生产劳动的价值意义,身心俱进,导向习惯的养成。

日常生活劳动的日常化、服务性劳动的公益化、生产劳动的身心俱进,当前有个突破口,那就是坚决克服劳动的替代化现象:家长代替值日、代替完成劳动作品,雇人负责校园打扫,小农田让外来人包干,劳动记录或评价单请人完成……消除替代性劳动让学生走向劳动自觉,劳动习惯养成就在其中。(作者 成尚荣 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

责任编辑:王胤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