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探寻“人民教育家”成长足迹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9日 10:31: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至:

  原标题:探寻“人民教育家”成长足迹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人民教育家’与人民大学”主题学习座谈会上,沿着卫兴华、高铭暄两位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足迹,与会人员共话这块“人民教育家”成长的精神土壤。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支持了我、帮助了我,使我由一名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逐步进入法学殿堂,成为一名法学教师。党和国家肯定了我的业绩,授予我最高荣誉称号。”高铭暄说。“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实问题,推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卫兴华说。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组建班子,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那时起,高铭暄开始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起草工作。从草案第1稿到第38稿,他是唯一自始至终亲历刑法典创制的学者。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的首部法学专著即为高铭暄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

  在经济学领域,卫兴华有“经济理论的清道夫”的美誉,多年来致力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被误解或错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有关问题,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看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最为突出的,是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和血脉传承。“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靳诺表示,“人民教育家”的荣誉正是国家对学校始终坚持“一马当先”办学方向、勇当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头兵的高度肯定。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看来,“人民教育家”的诞生既是两位老教授志存高远、辛勤奋斗的结果,也与学校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办学目标密不可分。

  “两位老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研究成果造福于人民,就是读书人报国的最好方式。”靳诺说。(记者 董鲁皖龙)

责任编辑:吴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