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时评 >> 正文
提升证书含金量打造职场“定心丸”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4日 13:28:51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分享至:

  原标题:提升证书含金量打造职场“定心丸”

  “截至5月6日,每个证书约有200—600所院校参与试点,学生总规模累计达20多万人。”5月10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介绍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最新进展。

  据统计,“职教20条”发布3个多月来,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10多个部门,相继出台了15个政策文件,基本覆盖了“职教20条”涉及的各个政策领域,搭建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集中释放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红利,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眼下迫切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凝聚部门合力,敦促地方落实,推动学校改革,激励企业参与,把各项改革任务做实。

  众所周知,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国家下定决心着手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积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构建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的重要举措。因此,努力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生动实践,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落实和推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经局部试行过给学生同时发放一张毕业证书和多种技能等级证书,而且有许多地方、许多院校还做得非常出色,曾一度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部分职业院校创新实践的典范,而用人单位也普遍比较看重学生手中考取的技能证书,并以此兑现相应的薪资待遇。然而,这一有利于推动职教发展、有利于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典型经验,却并未得到有效推广,甚至很快走向了没落。之所以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许多培训机构“不练即考”“交钱包过”,流于形式“蹚浑水”,许多发证机构也见钱眼开疏于把关,如此发出的证书毫无“含金量”可言,自然得不到行业企业认可。

  当前我们推行“1+X”证书制度,可能面临的最大难题并不是学校肯不肯培训、能不能培训,而是学生辛苦考取的证书能不能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如果证书的公信力得不到提升,考证的声誉不能恢复,学生的考证积极性就难以调动,所期待的院校参与数和学生参考率就有可能会落空,“1+X”证书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

  历史上实施“双证制”“多证制”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证、发证环节容易被“钱证交易”的腐败所入侵,导致“不考也能有证”“有证却没价值”。所以,在此番“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中,我们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务必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筛选培训评价组织以及统一制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严格把关,真正打造职场“定心丸”。尤其对于第三方评价组织的监管,一定要权责对等、赏罚分明,切实维护证书的公信力。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对于“1+X”证书制度中的“1”和“X”,我们务必同等对待,切勿厚此薄彼有所偏废。既不能因为看重学历证书而忽视技能培养,也不能因为过于看重技能等级证书而忽略对学生“五育并举”,促其“德技双馨”,人为割裂“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作者 王寿斌 系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胤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