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模型斩断专利恶意诉讼“黑手”
◎通讯员 王歆瑶 本报记者 何 亮
前不久,由江苏苏州高新区检察院自主研发的专利恶意诉讼监督模型交出两周年“成绩单”:该大模型发现生效裁判监督线索31件,成为斩断专利恶意诉讼“黑手”的检察“利器”。
专利案件案情复杂、专业性强,检察监督难度大。“线索少、发现难”是困扰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一大痛点。针对这一情况,2023年1月,苏州高新区检察院结合办案实际,自主研发专利恶意诉讼监督模型。
“该模型以专利侵权纠纷为依据,利用人工智能对苏州地区民事裁判文书进行智能筛选,形成数据集合。随后,该模型通过提取案涉专利号、诉讼时间节点等数据要素,与专利信息数据库进行碰撞,比对专利权利状态,从而识别出专利权已经丧失的监督线索。”苏州高新区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主任赵如滨介绍,模型可锁定隐瞒专利瑕疵进行诉讼的线索,使专利恶意诉讼领域的检察监督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
借助该模型办理的首个案件让承办检察官印象深刻。模型通过大数据碰撞发现,2020年6月,某科技公司起诉另一家公司侵犯其专利权,并获得胜诉判决。然而,该科技公司在法院审理过程中,隐瞒了案件所涉专利已经案外人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的情况。
承办检察官对这一异常情况进一步调查发现,2020年以来,该科技公司多次打着“维权”的名义,拿着无效专利在江西南昌、广东深圳等地起诉多名被告侵权。据此,检察机关认定该公司存在恶意诉讼情形。2023年5月,苏州市检察院针对此案依法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后,法院终结了对被告的强制执行,还解除了对被告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此后,苏州高新区检察院开始运用该模型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在对模型排查到的线索进行系统梳理后,检察官发现更为蹊跷之处:大规模恶意诉讼涉及的专利都是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垃圾专利”,而这背后其实是“黑代理”机构在作祟。在不具备相应执业资质的情况下,这些机构将现有技术或常识稍作修改甚至不修改就成功申请为“垃圾专利”,为批量恶意诉讼提供温床。
为此,2023年4月,苏州市检察院、苏州高新区检察院对模型进行迭代升级,新增专利代理筛查功能,有效排查“黑代理”机构线索。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检察院已向行政主管机关移送线索21条,让相关“黑代理”机构依法受到惩处。同时,检察机关还向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组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并获采纳,推动行业组织从加强自律管理、强化协作联动、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加强整改,从根源斩断专利恶意诉讼“黑手”。
模型的威力远不止于此。以案涉专利号为抓手,模型还能有效识别案涉专利在全国范围内的诉讼情况。苏州高新区检察院将模型推送的20余条涉及多个专利权的案件监督线索移送至南昌、广州、杭州等8地检察机关;外地检察机关运用模型另行发现专利恶意诉讼生效裁判监督线索50余件,均立案后通过抗诉、制发再审检察建议等方式予以监督。目前,已有9件涉嫌专利恶意诉讼的原告主动将获得的赔偿款退还给被告,2件经检察机关抗诉后得到法院改判。
眼下,苏州高新区检察院正探索扩大模型功能辐射范围,由助力检察机关“诉后打击”向服务企业“诉前预判”延伸。当企业遇到疑似专利恶意维权的情形时,可通过该模型获取专利的权利状态、涉诉情况、无效情况等,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等合法权利。
“我们还打算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升级,让其效用从生效裁判监督向执行活动监督延伸,进一步切断专利恶意诉讼行为人获利的途径。”赵如滨说。(王歆瑶 何 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