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坚持预防在先、教育在前,狠抓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和隐患排查,创新推行预防学生溺水“2345”工作法。2025年以来,学生溺水事件同比下降50%。

紧盯“两个主体”,实现防溺水“全闭环”
管住人。健全“乡、村、组、学校、家长”共护机制,教学期间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加强校园日常管理。周末和节假日实行“上放学离家离校告知”和“假期每日安全提醒”。寒暑假期间组织村(社区)干部、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实行定期提醒制度,督促人人见面、天天“点名”,重点加大对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子女等群体关注力度,确保“不漏一人”。
管好水。建立重点水域巡查防护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巡查计划,组建隐患排查队伍,加强日常巡查,健全工作台账,实现水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突出“三个重点”,搭建防溺水“防护网”
重点水域实行“三色管理”。各乡(镇、街道)和县(市、区)水务局对辖区内所有水域进行摸排建档,按隐患风险等级绘制“红、黄、蓝”三色水域图,红色为高风险水域,黄色为中风险水域,蓝色为低风险水域。红色水域每天专人巡查2次,黄色和蓝色水域每天专人巡查1次,实现常态化巡查。
重点人群实行“分类管理”。按风险等级将学生分为“ABC”三类进行统计,重点为8-12岁自我防护意识低的儿童。村(社区)干部、驻村队员、网格员对重点人群进行每月走访和回访,并向监护人宣传监护责任、安全责任。
重点时段实行“防控升级”。针对寒暑假、节假日、高温酷暑期等学生脱离监管、亲水行为增多、溺水事故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段,全面升级防控等级,特别聚焦标注为红色、黄色的高风险及中风险水域,开展高频次、拉网式、不间断的巡防巡护,织密重点时段安全防护网。

抓牢“四个常态”,绷紧防溺水“安全弦”
常态化宣传教育。从渠道、人员、频次上多方发力,利用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流动党群服务站、院坝会、火塘会、村民议事会、大喇叭、应急广播等,对“六不两会”等防溺水安全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宣传,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知晓率、覆盖率。
常态化排查整治。对水域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摸排,登记造册,汇总建档,动态更新水域图。持续更新完善安全警示牌、安全隔离带、防护栏等警示防护设施,配齐配足救生圈、绳索等应急救生物品。鼓励有条件地区加装智慧监控设备,强化“人防+技防+物防”一体防控。
常态化“疏、堵”结合。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游泳场所,利用节假日开展游泳教学,引进社会力量在乡(镇、街道)建设便捷式游泳池,持续推进游泳进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游泳技能,掌握防溺水知识,提高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常态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结合“党建+河长、河长+警长”机制,构建有关部门和村(社区)干部、河湖长、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等联动参与的工作格局。水务、公安、教体等部门定期召开防溺水工作调度会议,重点调度属地防溺水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方案、巡逻巡查、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留守儿童关心关爱等工作开展情况。

压实“五方责任”,拧紧防溺水“责任链”
压实家庭监护责任。采用“线上+线下”宣传形式,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好家庭监护责任,对于“ABC”三类学生,由班主任进行常态化提醒和针对性家访。
压实学校教育责任。学生放假期间,学校书记、校长至少有1人留在学校所在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学校督促班主任每周至少向学生家长发送1次防溺水温馨提示。
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村(居)委会牵头成立由村“两委”、村民组长、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防溺水巡防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分片包保、责任到人的防溺水工作格局。
压实水域单位责任。对行政区域内的开放水域逐一进行摸排,摸清权属主体、水域深浅和警示标志、救援设施配置等情况,明确责任单位与责任人。
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坚持政府牵头抓总,教育、公安、水务、宣传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督促学校和家长做好监督员、班主任抓好日常教育、水域管理人员当好排查员、村组长守牢关键点,为防溺水工作打牢基础。
云南网记者 王静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