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位基层校长探讨乡村教育“破”与“立”
2006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有240所乡村小学、1297个班级、38520名学生、1612名教师,2025年,这里剩下101所乡村小学、516个班级、7995名学生、1165名教师。“占教育半壁江山的乡村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泾川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旭勤说。
面对乡村小学的萎缩现象及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11月6日晚,在兰州市,50位参加“国培计划(2025)”县域教师发展整县提升培训项目的泾川县基层校长(学区教研员)举办了一场没有咖啡的“咖啡沙龙”。
泾川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杨红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次活动通过“分组探究+上台展示+打分点评”的闭环设计,改变以往培训中学员“被动听、等待帮”的消极参与。“面对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坐着等待。”杨红林说。
活动还邀请了兰州市骨干教师吴继昌等嘉宾和10名西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参与。
现场,基层校长与大学生被分为5组,每组都有“任务”在身——提出3个问题,由与会嘉宾选取其中一个作为该组的研讨课题。大家结合泾川县乡村小学实际情况,明确问题、分析原因、制定解决路径。
深耕县域教育多年,在场的人都有“几把刷子”。
泾川县城关镇学区主任马存福发表即兴演讲:“学校光有校长,显然是不行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好老师带领好学生共同助力好学校的发展。”“在座都是乡村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要为乡村变得美好尽责。”
这段话引出了“校长如何在青年教师成长中发挥作用”的研讨话题。第四小组成员集思广益,认为要拓宽青年教师的培养渠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校长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引导青年教师从“一”做起,读教育专著、写教学设计、上汇报课、做个人课题。
对于人的关注,引发“如何以更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唤醒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思考。
第三小组认为,眼下,在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有部分教师价值感弱化,“觉得再努力也没有啥变化”,出现有能力无动力的“能力型躺平”趋势,还有的教师有想法却因缺少针对性的培训陷入“迷茫型躺平”和有想法无精力的“疲惫型躺平”中。
“乡村教师在教学之外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既要管营养餐,又要照顾留守儿童,但我们的工作没有被完全看见。”小组代表、泾川县王村镇学区副主任刘浩龙和同伴给出解决对策——赋予基层教师专业自主性与清晰成长路径,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成就感反馈,通过集团内资源共享、基地校帮扶等方式,营造支持性环境。
杨红林作为嘉宾给第五小组的讨论打出高分。在泾川县王村镇中学校长、甘肃省教学能手李军虎的带领下,这个小组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分析了泾川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生活资源、自然农耕资源及整合能力,呼吁建课程、强保障,“让乡土课程成为留住村小孩子的根”。
在杨红林看来,办好村小是教育人的良心,把课上好是最大的师德,也是让家长放心的根本。“无论多么小的学校都要通过文化育人,通过教室和校园环境滋润孩子的心灵。”
阅读,同样是大家讨论的重点。自2015年开始,泾川县便将阅读推广作为改变县域教育生态的首要之计。有人建议相关部门将阅读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也有人反思“成绩至上”的观念。
乡村教育“破”与“立”抓住了每个人的心。与会嘉宾、“国培计划”培训师张阿芳被基层教师的初心感动,坦言自己想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泾川县中街小学副校长毛夏敏打算吸纳乡村教师进入“毛夏敏名师工作室”,说自己虽然在城区学校教书,但也能为乡村教育做点什么。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的“准教师”们决定多看书,再用阅读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村小的故事,如同一只蝴蝶的蜕变之旅。你我他,每一个县域教育人,都是这场蜕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思想上的破冰、行动上的破局、能力上的破垒、成效上的破茧,正是勾勒中国乡村教育美好画卷的坚强力量。”李旭勤用一段共勉,给此次“头脑风暴”画上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