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荆洪阳: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教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天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群体风貌发生格局性变化。”近日,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
赓续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情操
荆洪阳介绍,天津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理念,成立教育家精神培育弘扬研究实践中心,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开展“津门师德巡讲”,选树教书育人楷模,拍摄我国首部思政题材电影《我要当老师》,引导教师学思践悟、对标笃行。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深入实施学校党建“领航工程”,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全员培训,传承张伯苓先生“爱国三问”,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为师之志。
“我们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准入、晋升、考核的首要标准,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方合力的师德监督体系,严惩师德失范行为,有效强化了教师职业行为的刚性约束。”荆洪阳说。
探索强师新模式,筑牢教育强市根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龄人口的排浪式波动、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等,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新挑战,教师管理需要因时而变、随变而新。”荆洪阳说。
荆洪阳介绍,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天津提前研判教师需求,调整优化师范类专业布局,实施“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人才从教。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调整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跨学段调配教师配置,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系,确保“渡峰”期间中小学教师人尽其用。建立职业院校“双栖制”用人机制,推行校企“共聘共育”,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深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实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绩成果,支持高校大力引进培养“高精尖缺”优秀人才。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建立校企联聘引才用才机制,鼓励教师发挥智力优势,深入企业一线协同攻关,转移转化科研成果,赋能天津高质量发展。
“对教育来讲,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荆洪阳介绍,天津将数字化作为提升育人效能的重要抓手,制定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四大行动方案,推进天津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校园建设,印发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应用指南,举办“人工智能素养大讲堂”,引入人工智能平台与工具,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管、评、研”深度融合,让教师在沉浸式环境中锤炼数智化教学能力,加快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形态。
加强关心关爱,厚植尊师重教文化
谈到如何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荆洪阳介绍,天津出台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若干举措,从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等13个方面,全方位支持、激励、服务教师,特别是教师节在天津地标场所和所有学校开展“为教师亮灯”活动,让教师的坚守被看见、被铭记,奉献被尊重、被弘扬。“十四五”期间,天津涌现出43个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塑造了天津师道文化鲜明底色。
荆洪阳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教育家精神的日常浸润、文化涵养,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育家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先进人物轰轰烈烈的事迹中,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行为准则和奋斗方向,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与实践。”(人民网记者 李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