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分“减”了,人才培养该“加”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10:51:14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学分“减”了,人才培养该“加”些什么

“从2025级开始,我们修订了培养方案,有些本科专业的学分要求比之前最多减少了30个!”这个新学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郭福在开学典礼上宣布。

新学期开学,不少高校宣布缩减毕业所需的总学分,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例如,北京建筑大学划定学分红线:四年制理工类专业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管文类则在135学分左右,较以往平均减少了15到20个学分。复旦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3.0版方案中提出“双重减法”:不仅将本科项目必修学分减少15到20个,还计划将18个试点单位的课程总量缩减约2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剔除重复课程学分,压缩15~20个总学分。湖州师范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比重,降低学生毕业总学分……

挤压“水课”,是为了给学生留出空间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当学分减少,多出来的时间应该用来学什么?”郭福以这个问题直指高校学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从传统课堂到线上教育,从固定课程到灵活学制,学分变化体现出教育理念的转型——从学校主导,到学生自我管理,从按“课表”培养到“学科混搭”,迸发创意。

当学分缩减,大学教育将“增加”什么?缩减学分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进行了采访。

大刀阔斧,多所高校精简课程计划

“以前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师兄师姐们说,他们每天都在‘赶’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5级学生王宇告诉记者。根据学校的新版方案,他所在专业的学分较上一届总共减少了30分,大约相当于在本科期间减少了8到10门课,他也因此能拥有更多自己的时间。

目前,压缩总学分已成为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共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精简”本科课程计划,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

这两年,海南医科大学大刀阔斧删减“水课”、压缩学时——五年制专业从3888总学时缩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总学时缩至2573学时,平均缩减分别达14%和18%。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总学分要求从旧版的180~187学分降至161~164.5学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个本科专业学分从原先170多分减至150多分。

压缩学分从哪些环节入手?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杜明介绍:“重点在于优化学科基础必修课的设置、整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规范实验实践环节。”

例如,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学科基础课程合并、删减,同时将原来零散的实践类课程(如“市场调查”)合并,为跨学科、AI与数字创意课程预留了学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则将一些“与学科和行业发展脱节、知识陈旧的课程减掉了”。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IT技术发展非常快,传统技术很快就会被替代,因此相关滞后课程必须被替换掉。”

海南大学今年秋季学期也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朱杰表示,该校传播学专业压缩学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缩减一些学分过高的课程,其二是优化一些重复设置的课程。

去粗取精,减学分不减教学质量

减掉了那么多学分,还能保证课程质量吗?

“减少学分并不是减少学习机会,‘0注水’‘高提纯’,让大学所学真正变为滋养未来的宝贵养分。”郭福认为,“学分的减少看似在缩小学习的‘范围’,但实际上扩大了学习的‘深度’。”

课程体系的重构往往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升级。海南大学在缩减冗余课程的同时,大力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让课堂更具吸引力。基础化学类课程主讲教授王小红表示,改革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以前是我单向灌输,现在学生主动带着问题来讨论,甚至能提出超出课程范围的科研设想。”

在复旦大学,学校将教学科研岗教师每学年承担的最少课程量减至4学分,引导教师精心打造“金课”;同时,将实践教育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如上半年立项支持120多项“AI+师生共创”专项计划,同时加速AI赋能教育,叠加推进AI大课1.0版、2.0版。1.0版完成AI-BEST课程体系建设,建设课程120余门,41项“X+AI”双学士学位覆盖全部一级学科。2.0版正在围绕“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促评、师生共创”,积极承担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任务。

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减掉一部分课程后,应该“加”上哪些课程?这一减一加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各专业均要开设专业导论课,体现专业培养特色,避免知识‘拼盘’。”在东华大学,杜明向记者介绍在学分削减基础上增添的课程,“原则上要求至少设置一门‘专业+AI’课程。我们已建设了97门‘专业+AI’课程,基本实现专业全覆盖。”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增设了“服装工程人工智能导论”“元宇宙数字人与虚拟设计”以及“AIGC辅助服装设计创作”等跨学科前沿与“专业+AI”融合课程。纺织学院重点扩容了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纺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融合性前沿课程群,累计新增及迭代升级课程56门。为确保平衡,他们还建立灵活更新体系,实时跟踪行业趋势,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效果和用人单位反馈来优化课程。

在文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更多重视。“以传播学为例,在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增加一些增进学生全媒体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朱杰表示,“比如工作坊或传播学专业实践等课程,以集体协作的形式,针对某一个主题,通过查书、查论文、查资料,最终形成一个有深度的全媒体产品。这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最终用全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适应行业发展、社会需求。”

自由选择,让学生拥抱多种可能

除了缩减学分,多所高校也在改革学业评价方式,赋予学生更大选择空间。据悉,北京大学从2025级起在各类学业评价中不再使用绩点,转为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海南大学从2024级本科生开始全面推行五级等级制评价,将85分以上且排名前30%定为优秀,60分以下且末位10%为不合格,也告别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绩点计算。

当学生不再需要为了提升0.1的绩点而选高分“水课”,就有机会拥抱更多可能。绩点改革后,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4级学生史嘉豪选修了心仪已久的计算机专业,还组队报名了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同时加入脑机接口科研团队。“终于能把时间花在真正感兴趣的事上了。”他说。

随着总学分缩减、学分制度改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做?

“强制性的学分少了,正好可以大胆尝试一下‘学科混搭’,基于实际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科真正为我所用,‘混搭出新’。”郭福表示,“我鼓励你们探索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缝隙’,去质疑‘为什么’,去问‘怎么办’,因为这些‘缝隙’往往就是创新发生的地方。”

“在总学分缩减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学生吃好‘正餐’,又要让其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发展规划自主‘加餐’。”杜明列举了东华大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主时间、探索个性成长的举措: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教融汇,开展自主性研究学习,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微专业建设上,聚焦产业急需和行业发展,产教融合,实现复合交叉人才的多样化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契合产业发展急需的拔尖人才。

“我校建设了20个微专业,覆盖了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智造、文创设计、国际传播、基础科学等类型,设置12~20个学分。其中‘人工智能’‘时尚针织数智创新’‘材料智能制造’‘空天复合结构智能设计与制造’‘集成电路’等5个微专业在2025年秋季招生,170余名学生积极修读,其他15个微专业计划2026年春季全面招生。”杜明介绍。

“我想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做两方面的事。”朱杰表示,“第一就是读书,系统地、认真地读一本书。这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细致阅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在社交媒体时代是一种稀缺的素养。第二就是有效表达,这是一种传播学专业上的实践。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当代媒体形式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东西,能够成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记者 王轩尧)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