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这是来自云南的小朋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一群身着统一服装、手持小红旗、从雪域高原而来的学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市民的眼光。8月6日,迪庆州各族青少年“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第三期)研学活动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沿途瞻仰毛主席纪念堂,游览故宫博物院,前往国子监参观学习,深度体验胡同文化。这一天,从千年宫阙到充满烟火气的巷弄,青少年们在古今交融中深悟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缅怀伟人功绩,汲取奋进力量
当天上午九点,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前,师生们整齐列队,庄严肃穆,表达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气氛庄严肃穆。汉白玉碑座上的浮雕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纪念碑上镌刻着1840年以来为民族独立牺牲的英雄,其中也包括许多来自云南的各族儿女……”研学导师详细讲解了纪念碑的设计匠心,各民族英雄为家国大义挺身而出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全体师生低头默哀,缅怀先烈。
穿过红墙金瓦,解码“文化密码”
上午的故宫,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如今,它作为故宫博物院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辉煌与包容。
午门广场前,迪庆州30余名各族青少年仰望着朱红的宫墙与鎏金的脊兽,眼中满是好奇。“大家看这太和殿的檐角,十只脊兽依次排列,这些都是各族工匠智慧的结晶。”研学导师边走边讲,从太和殿的恢宏规制到角楼的精巧榫卯,从满汉合璧的建筑装饰到各民族工艺交融的文物珍藏,一一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参观途中,游客们不时询问研学团队的主题,纷纷为来自云南的孩子们点赞:“从雪域高原来到这里,大家太棒了!”“好认真的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
研学的各族青少年倍加珍惜这段研学旅程,有的驻足记录太和殿匾额上的汉字书法,有的拍下御花园里象征吉祥的石雕纹样,有的主动查阅资料,从青铜器的纹饰到瓷器的釉彩,探寻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
“故宫不仅是皇家宫殿,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宝库。”随队研学导师表示,从建筑形制到文物纹样,从工匠协作到审美交融,中华文化因多彩而延续,因一体而坚韧。
体验胡同文化,在烟火中触摸“同心温度”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都北京的历史韵味,午后,队伍转场老北京胡同巷子。
北京胡同的建筑格局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民俗百科全书,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棋盘式规整街巷与四合院的围合结构,既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暗含着“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从元大都时期奠定的胡同格局,到明清时期的王府宅邸,再到民国年间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各族青少年能清晰地看到建筑风格的演变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师生们来到了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这里曾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依次参观了集贤门、太学门等主要建筑。同学们激动地说:“走进国子监,我好像穿越回古代,感受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
随后,同学们漫步在胡同深处,了解北京城市生活的变迁,感受平凡日子里的京城烟火气。大家还探访了胡同里的名人故居,从故居的建筑风格和陈列布置中,想象着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名人雅士的生活,体会到他们为这座城市留下的精神财富。
通过研学,同学们不仅近距离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增强了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师生们纷纷表示,未来将把此次研学中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带入课堂学习中,让大家一起触摸历史、收获成长。
云南网记者 赵津津 王波
视频剪辑:李孜煜
海报设计:潘思颖 实习生 陈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