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是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2025年3月,云南民族大学启动第四期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选派63名师生组建帮扶团,奔赴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开展为期4个月的驻点帮扶,为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补齐体育美育短板,积极助力当地教育发展。
实施精准帮扶,助力边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帮扶团由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与艺术学院师生联合组建,汇聚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专家等多元专业人才,形成了兼具教学能力、运动指导与文化传播素养的复合型团队。期间,帮扶团分赴香格里拉市9所中小学和瑞丽市19所中小学,扎根边疆教育一线,用爱心体现教育帮扶的深度和温度。据统计,帮扶团累计完成教学课时1.1万余节,指导各类社团活动1900余次。篮球场上的战术演练、非遗展演的文化课堂、合唱团的刻苦训练,让边疆中小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开阔了视野。
为推动帮扶行动走深走实,云南民族大学与两地政府签订了3年帮扶协议,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围绕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特色教育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浸润行动计划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完善激励措施,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与学生学分认定,充分调动师生投身边疆教育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助力边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承进校园,着力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在瑞丽市的多所中小学校园里,佤族木鼓的浑厚声响、德昂族水鼓舞的灵动舞姿、傣族织锦的绚丽色彩,正通过帮扶团的培育成为校园新风景。“看着孩子们第一次触摸佤族木鼓时眼中的好奇与兴奋,我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瑞丽市美育帮扶团指导老师岩坤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在岩坤的推动下,瑞丽市民族中学成立了校园艺术团,并捐赠了佤族传统木鼓和舞蹈表演服装。他编排的佤族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登上了瑞丽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会场舞台。
帮扶团还将非遗传承与现代美育相结合。在姐相中心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放飞梦想”风筝比赛让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刘晓蓉扎染名师工作室培训50余名教师、指导完成200余件学生作品;赵云艳舞蹈名师工作室则通过多元课程体系提升香格里拉市各学校的美育水平。同时,帮扶团还积极探索开展“体育美育助力控辍保学”工作,让体育美育的浸润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瑞丽市民族中学学生岩罕说:“这些活动让我爱上了民族文化,也让我更愿意留在学校学习。”
构建校地赛事体系,拓展边疆体育教育新范式
帮扶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理论精讲、实践模拟、案例剖析等形式,为当地培育了68名具备规范执裁能力的基层裁判员,并协助搭建覆盖校内班级赛、校级联赛、县级选拔赛、州市总决赛的“四级赛事体系”,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竞技生态链条,让更多边疆学生拥有参与竞技、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
帮扶团还结合边疆学校实际情况,研制《边境学校体育开展指南》,为当地体育教学与赛事组织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指导制定《体育课堂安全风险防控清单》,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到课后反馈,全面梳理潜在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筑牢安全屏障;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成《边境中小学篮球发展研究》,精准分析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为瑞丽市青少年运动的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此外,帮扶团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当地成立2个体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1+N”辐射模式为核心,由帮扶团专业教师担任领衔人,通过专题教研、示范课展示、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带动当地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理念、训练方法、赛事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为边疆体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注入持久动力。
下一步,云南民族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体育美育元素,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竞技运动深度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教育,着力打造更多“一校一品”特色体育美育项目,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为边疆基础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云南网通讯员 何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