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研究注入“源头活水”
图为鄂尔多斯实验室主任魏飞(右二)在实验室指导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 讯 员 及庆玲
2025年度,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资助金额均再创历史新高:1897个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资助金额达2.15亿元。
“从今年的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榜单’看,经费总投入高强度增长,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推动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联合资助范围持续扩大,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为推动内蒙古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近日,内蒙古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负责人周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资助类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为基础研究发展注入更多养分。
深化基金项目管理改革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应具备的关键要素。如何利用好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加丰沛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内蒙古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从历年投入情况来看,全区基础研究经费从2019年的4.51亿元增长至7.6亿元,增长68.5%,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增至3.4%。
“将宝贵的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满足他们日益活跃的科研需求。在投入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要加快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周慧介绍。
一直以来,内蒙古科技厅持续深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改革。内蒙古科技厅实施自然科学基金“包干制+负面清单”改革,相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政策举措,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人才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导向作用。内蒙古科技厅创新项目组织机制,优化人才梯次培养架构,精准布局重点项目,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扩大联合基金规模,探索创新联合基金的资助类型和方式,引导带动盟市、高校和企业等投入基础研究。
开渠“引水”,灌溉“良田”。今年3月,内蒙古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首批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鄂尔多斯实验室共同出资,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协同攻关”的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贯通发展的创新生态,为拓宽基金经费来源、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开辟了新路。
打造青年人才成长摇篮
青年科技人才不仅是科技创新生力军,更是未来科技队伍实力的决定性力量。
2025年,内蒙古支持人才类项目超700项,经费1亿元,占自然科学基金比重达40%。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向青年人才倾斜,支持力度空前,已经成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突破的“策源地”。
“我们深化人才类项目改革,为45岁以下青年人才单设赛道,构建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稳定资助体系,增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周慧介绍,为更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科研活动规律,吸纳更具潜力和活力的青年人才投入基础研究中,内蒙古新增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形成青年、优秀青年、杰出青年梯次衔接的人才资助结构,推动不同成长阶段人才加速成长。连续3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项目数占比超过50%。
杰出青年人才从哪里来?好的环境和制度是关键。近年来,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显著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放宽杰出青年、青年项目的申报年龄限制,取消青年项目博士学位的硬性要求,一揽子改革举措助力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成才。青年人才获批项目数量实现快速增长,为今后进一步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储备了一批新生力量。
“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做好科研。”内蒙古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蕾是内蒙古大学青年科研人员杰出代表。她长期致力于光电催化制氢领域基础研究,在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支持下,取得的科研成果填补了学术领域空白。
今年5月,内蒙古大学教授武利民、王蕾等联合团队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出通过一种两步反应机制,为氯碱工业提供了“资源—反应—产品”全链条低碳化的颠覆性技术范式。
“在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学校基础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内蒙古大学科研处负责人刘全生介绍,2024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立项数首次突破100项关口。
鼓励开展“顶天立地”科研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应用基础研究被视为突破关键技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键一子。如何更好地发挥自然科学基金作用,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内蒙古科技厅重点资助科技“突围”重点领域的、具有现实指向性的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优先资助自治区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择优资助引进、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开展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均衡资助各领域学科可持续发展。
今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在项目布局上聚焦生物与农牧业、生态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人口健康、数学和物理学科等领域,共支持立项39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周慧介绍,内蒙古科技厅结合国家、自治区重大需求,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新学科生长点,引导发掘产业前端需求。内蒙古科技厅推动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互促进,激发科研人员内驱力,开展“顶天立地”科研。
国内首套适用于高寒地区风机液压油动态监测及液压设备状态评价系统、“双肌牛”新品种、调控卵母细胞周期转换全新机制……通过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推动,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涌现。这些成果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自治区基础研究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层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研究蕴含的巨大潜力也持续显现。
近3年,内蒙古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0余项,经费超3亿元。积极参与区域联合基金,充分体现其解决地方科学问题的导向作用,吸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等51个区外优势科研力量解决内蒙古问题,为内蒙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张景阳 通 讯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