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南边陲的群山褶皱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与越南山水相连。一群教育工作者以山川为卷、热血为墨,在资源匮乏与基础薄弱的困境中,奋力书写边疆教育的“金平答卷”——让每一颗星辰不被山海阻隔,让每一粒种子在希望中萌发。
金平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以金平一中为例,97%的学生来自农村,普遍存在学业基础薄弱、数学运算错误率高、英语口语能力差、初高中知识断层明显等问题。同时,英语、数学等关键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非专业教师“跨界”授课现象普遍,而新教师招聘困难重重。此外,国家统编教材与学生实际基础存在较大落差,一度让教学陷入“无书可用”或“有书难用”的困境。
面对挑战,金平教育人携手外部力量,以“外力协同+本土深耕+保障托底”的立体路径,展开融合创新的突围。
外力协同,跨越山海的教育支援。高校与支教力量持续注入动能。红河学院开展“浸润计划”和“新高考九大学科联合教研行动”,通过云端平台输送优质资源,捐赠艺体器材与新课标教材,有效缓解了“无书之渴”;云南师范大学每学期派遣7—8名研究生前往支教,覆盖9大学科,其外国语学院支教团还深入小学举办英语夏令营,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金平中小学与高校创新的“顶岗实习”计划,既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也让师范生在边疆讲台获得双向成长。
本土深耕,扎根大地的育人实践。以乡土为基的教育创新持续发力。金平一中“生物标本馆”聚焦野猪、穿山甲、云豹等本地珍稀物种,让课堂与乡土相连,引导学生读懂家乡的丰饶;依托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乡愁校本课程,搭配刺绣、武术等民族社团活动,让“五育并举”在边疆落地生根。
兜底保障,温情护航的成长屏障。从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心理咨询室提供心灵港湾,到家校—村委—派出所联动的辍学防控体系,一张守护网筑牢了成长防线。面对学生散居深山、交通不便的现实,学校实行集中“月休制”,尽显山路上的务实温情。
金平教育的坚守,浸润着独特的边疆养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筑牢家国情怀;中越文艺交流搭建起跨境民心桥。校园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与“筑牢强国语言基石”的宣传海报相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红色誓言,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更欣慰的是教育“生态闭环”的成型:毕业生通过“特岗计划”返乡任教,校友进入县教育系统反哺母校,人才如溪流归海,形成可持续内生动力。金平县青少年宫以“补短板、强根基、育未来”为使命,化身无围墙的“第二课堂”。
黑板与界碑,共同构筑着边疆的未来坐标。每一个攀升的升学数字,每一位教师风雨无阻的坚守,每一次放弃都市便利、翻越三座大山的支教旅程……都是金平教育对“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最朴素也最铿锵的应答。
正如边疆生物标本馆里静默的物种,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命的顽强与多样。金平教育的故事,正是这种生命力的写照——纵然环境贫瘠、风雨如晦,只要信念星火不灭、创新活水长流,定能培育出独特璀璨的教育之花。
作者:红河学院 李杨惠子 李红梅
指导老师: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