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重走联大路 续写强国梦丨弦歌不辍:西南联大与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09:44:46  来源: 云南网

  汪曾祺在《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描写过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7月14日,在西南联大博物馆,伴着昆明的雨声,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为2025“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融媒体实训营的师生们讲述“历史与今天的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西南联大建校87周年。1938年,为守护国家高等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抵达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持办学,不仅保存了中国重要的科研与教育力量,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2000年接过“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纪念馆钥匙到今天,李红英馆长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近26年。她带领团队抢救口述历史、重构历史空间、创新教育形式,让西南联大精神从档案文献中走出,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

李红英馆长

  留存记忆:做口述史就是与时间赛跑

  “这些年我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但仍跑不过时间。有太多西南联大的点点滴滴还没来得及收整就随着生命的消逝流走,这是我职业生涯里最遗憾的点。”李红英说。

  2000年,她初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工作时,只有一个小小的98平方米的展厅,办公室的柜子里放着247张泛黄照片和102页档案,这些碎片化的记录难以承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002年的某天中午,李红英在办公室查阅整理资料,和往常一样准备关门回家。这时,她看见两位身着对襟衫、举止优雅的老人站在展厅中间。看到神情专注的老人,她忍不住问道:“需不需要我给您讲解?”老太太说:“不用,我很熟悉。”随即笑眯眯地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爸爸。”照片上的人正是原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梅贻琦。

  那时,李红英才二十多岁,但当时的设备条件不足以让她及时记录下这段珍贵的经历,只能永远地刻在记忆里。此后,她开始做西南联大校友口述史,将历史具象化,以物证的形式永远地保存下来。

  从最初的文字记录到后来的声像同步采集,李红英的口述史研究之路不断完善。她最初只用笔记录,但发现时间久了记不住老人说话时的情绪,后来又改用录音,但又发现录音没办法保存老人们表述时的神情与状态,最后选择用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她才觉得完整留存了历史。

  在李红英看来,做口述史就是与时间赛跑。多年来,李红英和团队累计采访西南联大校友及其亲属200余人,在她看来,“口述历史能够让历史更加鲜活,叙事更加完整。”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让一段段史实变成有温度的叙事,也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空间重构:从98平方米的展厅到三个主题纪念馆

  历史不能仅存在于文字中,还需要可以行走和触摸的空间。从2000年98平方米的简陋展厅,到如今拥有三个主题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红英和团队用空间叙事重构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场域。

  李红英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还没有西南联大博物馆,仅有“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这二十多年我们建了三个馆,把西南联大文字、记忆以及情绪表达的空间打开,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呈现。”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的“刚毅艰卓”校训墙

  西南联大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现有馆舍建筑面积5732平方米,展陈面积3722平方米。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藏品得到极大丰富。在广大校友、校友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博物馆共征集到西南联大历史物证730件、图书文献资料5100余册(份)、现当代藏品及照片2800余件(张)、数字化资料档案200余份、电子图片5700余张,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这些空间不仅承载着历史,更孕育着新的传承者。今年刚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的赵思迪,便入职了西南联大博物馆,成为了一名专职讲解员。入职后,她光是背诵讲解词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多史料必须掌握,而且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出错,记不住就会到展厅里去,对着实物讲,能帮我更好地去记忆。”

赵思迪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内讲解

  赵思迪会根据不同观众调整内容。为中小学生讲解时,会加入湘黔滇旅行团在徒步中挑脚泡等趣闻,以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面向大学生讲解时,会融入更多的史实和史料;为老年人讲解时,会放慢语速和步伐,方便老人理解记忆。

  西南联大博物馆保安也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一天晚上,保安在西南联大纪念碑附近巡逻时偶遇前来参观的游客,他听到游客正在讨论联大纪念碑,便主动上前讲解。李红英恰好看到这一幕,待保安讲解完,她上前询问:“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的?”保安腼腆地说:“每天巡馆听讲解员讲,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云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朱福满在西南联大博物馆上了他的“入学第一课”。“刚入学时,学校会统一组织我们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学习,有学长学姐帮我们解说。”在云南师范大学的两年间,朱福满去了四次博物馆,未来还会去更多次,这里已经成为他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空间载体。

  文化传播:从博物馆到课堂

  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西南联大史》《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西南联大人物故事》《文献中的西南联大》四门“西南联大”系列课程。

  朱福满还记得在《西南联大人物故事》课上的作业:以闻一多的身份写一首诗。为了写好作业,朱福满去博物馆看了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的书信。“传统的思政课,我们大多是被动学习。但有了博物馆,我会主动去逛,主动从实物中寻找故事。”朱福满说。“西南联大”系列课程是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成为该校学生了解校史、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重要载体。

  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由西南联大博物馆主要负责建设,李红英就是这门课的负责人。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深度挖掘西南联大师生的感人事迹,并把故事转化为课程,面向全国高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学习,激励青少年学子守护和传承西南联大精神。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课程

  2023年,《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158所学校、5.5万余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的回望,而是看到了中国的精神。”李红英说。

  作者:南京大学 柯昕煜 王一如 史羽梵 韩尹航

  指导教师:白净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