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用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意义重大
原标题:【光明时评】探索“用实践成果替代学位论文”意义重大
据报道,近日,山东大学2022级国家工程硕博士专项硕士研究生王茜用实践成果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成为山东省首名凭实践报告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毕业答辩会上,她精心准备了一份长达4.5万字的研究报告和5分钟的仪器设备设计展示视频,实践成果源自企业生产一线,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讲述和成果令人信服,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投出了同意票。
不写论文也可毕业。今年以来,除山东大学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试水,以实践成果作为硕博士学位授予依据。近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我国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业已联合招生2万多名工程硕博士,今年的首批毕业生中已有67人以产品设计、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让实践成果与学术论文并行,成为学位评价的“双轨”,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对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积极落实。
工程学位回归工程,让创新扎根实践,让专业硕士的核心能力体现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上,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价值旨归,也是新型工科教育的灵魂所在。坚持以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打通工程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之间的堵点,把学位论文写在实践成果中,知识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和价值。这些高校的创新探索对我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聚焦解决行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是塑造工程人才的逻辑起点,这就决定了其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此,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必须把起点落实在行业产业的需求上以及工程应用上。学生的学术选题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成长。将“卡脖子”清单变成人才培养清单,以研发任务牵引人才联合培养,针对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与新装置研制等工作内容撰写实践成果。
构建校企联通“精准滴灌”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工程教学改革,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育体系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实践中心”转变,形成“难题拆解—分段突破—协同推进”的共育模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破单一学科教学理论框架,坚持“企业行业出题、学生解题答卷”,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跨学科深度整合,企业行业专家从制定教学大纲开始就深度参与,构建起通识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串编式”课程体系,将产业实践问题和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引入课程和教材中。
与此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真刀真枪”的实践平台,将课堂与实验室开设在工程和产业一线,通过“企业课堂”“项目课堂”等沉浸式育人场景,让学生一边上课,一边与产业界深度接触,将项目、课题转化为学生实操的“练兵场”,让学生在工程现场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企业给出的“选题”能实打实地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企业导师带着项目进课堂,紧盯好不好用、成本高不高,能否让企业实现“关键一跃”;学校教师则带着前沿理论深度参与指导,帮助企业在“无人区”提前布局,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发展需求侧精准对接,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双赢。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导向。实践成果是否“货真价实”,是检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当毕业论文不再是硬性要求,很多新的学术考核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会不会变成给学生“放水”的捷径?我国产业门类齐全,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未来学生提交的实践成果将更加多元,其标准化评价也将面临更多挑战。
对此,高校可参考国际通用最新行业评价标准,根据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涌现的新特点,按照自身的工程人才目标与学位要求,构建科学化、可操作、可量化、与学术论文同等梯度化的评价指标,并适时动态调整。采取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取得的典型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进行综合考查。值得一提的是,“一人一案”人才培养势必抬高成本,但实践成果转化后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大收益,如何建立共担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值得深入探索。
(作者:张 筠,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