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声音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声音 >> 正文
以新时代艺术教育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09:20:38  来源: 云南网

作者:谭力 彭柳

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面临的重要命题。新时代艺术教育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路径,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时代艺术教育的价值重塑,其实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自觉运动,它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精神肌理,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机制。课程体系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载体,其结构优化与内容创新关系到传统文化能不能传下去、能不能传得好。因此,新时代艺术教育需要通过系统性课程再造,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壁垒,多措并举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其一,模块化课程设计。高校艺术教育可将传统文化内容划分为价值课群、学理课群、艺术课群,三个模块互相关联并形成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其中,价值课群侧重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标识与时代价值,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例如,可将彝族《阿细跳月》的集体舞蹈范式纳入通识课程,通过解析其“手拉手围篝火而舞”的动作语言,阐释其中对集体协作精神的艺术化呈现。学理课群以传统学术脉络为基底,聚焦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在规律、符号体系与文化逻辑,通过构建本土化理论话语,为创新传承奠定学理根基。例如,可围绕云南彝族“梅葛调”多声部民歌、广西壮族“双声”山歌的音律特征建立声学模型,解析其“自然调式体系”“支声复调”等传统音乐形态的学理内核。艺术课群则以实践教学为重点,聚焦传统艺术的技艺传承、形式创新与传播载体拓展。例如,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长期注重“从民间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曾从昆明市赴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调研民族舞蹈,并参与泼水节等民俗活动的舞蹈形态采集。其二,“三位一体”的改革体系为传统文化课程的真正落地提供了保障机制。一是高校与基础教育机构需携手构建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弥补基层艺术教师不足;二是需要借助AI技术搭建艺术教育资源云平台,将敦煌壁画、京剧戏曲等珍贵资料转化为数字课程,以缩小城乡美育差距;三是依托项目制学习重构课堂生态,教师需引导学生围绕“非遗保护”“古乐复原”等课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让传统艺术走进校园生活。其三,实践性课程开发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突破口。艺术教育需构建起立体化培养框架,把文化传承从知识传授转向行为养成,使其成为学生每天都可以参与的日常。例如,可开设“民族艺术田野调查”必修实践课,要求学生深入云南傣族村寨、广西壮族屯落等地,通过影像记录、口述史采集、图谱绘制等方式,建立活态文化档案,并完成从素材收集到艺术转化的创作闭环。

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化表达体系。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和展示空间。艺术教育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传统文化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新生态,通过技术赋能,让那些尘封在古籍、文物中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其一,数字化文化资源库的搭建,是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性工程。相关主管部门要依托数字采集与处理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抢救保护,让其以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建立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传统文化数据库,根据文化属性与载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与标签化处理。具体而言,利用3D扫描技术构建古建筑“数字孪生”系统,进行文物、古建等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借助动作捕捉设备,将传统舞蹈与戏曲的一招一式完整记录下来;AI技术则能修复模糊的古画、残缺的乐谱,让文物“重获新生”,如“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用三维技术把典籍里的内容生动呈现,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翻阅”该传世巨著。这些数字化资源既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传统文化建立了数字基因库。其二,沉浸式艺术体验场景的创新设计,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感染力。VR技术、AR技术让艺术教育可以打破时空壁垒,营造“可进入、可互动、可创造”的文化体验环境。例如,教育部与文化和旅游部推广的“瞭仓数字艺术馆”案例,基于XR扩展现实技术融合动作捕捉、AI影像等手段将传统文化内容变得又酷又潮。在艺术教育课堂上,可通过多模态感官融合技术与文化场景重构,将侗族大歌的山谷声场、苗族银饰的光影律动、壮族铜鼓的纹饰美学转化为可传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具身参与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意义建构。其三,数字化传播矩阵构建可以有效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艺术教育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立体传播网络,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可开发传统文化MOOC课程与微课资源,搭建“云端传承共同体”,通过数字化课程矩阵实现优质资源跨时空流动与分层渗透,形成“线上理论奠基—虚拟技艺习得—社群化创作实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还可通过制作“中国茶文化”“节气美学”等主题的短视频内容,并在抖音、B站等平台形成话题传播;故宫、敦煌等文化地标也可通过策划线上虚拟展览与直播活动得以生动呈现。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杨春萍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