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热点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高校热点 >> 正文
高校赋能 共建支点丨江畔燃星火 湖北大学照亮奋进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5日 10:21:00  来源: 云南网

长江之畔,荆楚大地,一所高校正以创新之火点亮时代征程。湖北大学,这所植根于荆楚文化沃土的学府,以“赋能”为笔,以“支点”为基,在生物制造、种业振兴、生命科学、新工科建设与师范教育等领域书写着答卷。

6月23日,“高校赋能 共建支点——2025全国主流融媒湖北高校行”走进湖北大学,见证这所高校如何以创新为炬,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之路。

生物制造点亮“中国芯” 菌种革新背后的科技突围

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一株株看似普通的微生物正经历着“基因重塑”。陈守文教授团队耗时18年打磨的地衣芽孢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将γ-聚谷氨酸产率从早期40克/升提升至最高110克/升,相关技术获2023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项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肥料性能,更助力相关企业建成γ-聚谷氨酸生产线,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全国主流融媒记者探访湖北大学。杜薇 摄

从校园专利到市场爆款的故事正在湖北大学加速复制。陈守文教授团队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效酶制剂,让工业生产更绿色、更高效;与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开发高效合成肌苷酸、鸟苷的产业化,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杨世辉教授团队成功孵化了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千吨中试、生物基乙醇万吨级生产示范及D-乳酸百吨级中试,预计五年内将形成十亿级产业规模。

全国主流融媒记者探访湖北大学。杜薇 摄

种业振兴的荆楚答卷 一粒种子改写农业版图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湖北大学将科研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吕世友教授团队让山桐子油“飞”入寻常百姓家,44.71%的含油率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技术储备。吴文华教授课题组选育的节水抗旱稻“琴旱优651”,全程无淹水仍亩产616.4千克,是湖北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何玉池和蔡得田教授团队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提高了31.96%—49.9%,为营养强化功能型大米品种选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营养强化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大米蛋白具有低糖、低脂、易消化、不过敏等优点,是优质的植物基蛋白资源。以上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水稻育种的路径和方法,更为大米蛋白基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代“蜘蛛侠”突围 六十年接力攀登国际高地

从棉田虫害的忧思到雨林洞穴的探索,湖北大学一门三代“蜘蛛侠”前赴后继,以大地为纸、步履为墨,写就一部跨越半世纪的科研长诗,点燃荆楚学者的精神星火。第一代“蜘蛛侠”赵敬钊教授,是棉田虫害的“救火队员”,拉开中国蜘蛛生物防治研究的序幕。第二代“蜘蛛侠”陈建教授从“电器迷”转身扎进“蛛园”;同为二代“蜘蛛侠”的李代芹教授被迫放弃分子生物学,却成国际“跳蛛行为学”权威,第三代“蜘蛛侠”张士昶因一堂讲座改投“蛛门”……这是三代人六十年如一日的痴守。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蜘蛛博物馆拥有十万余份蜘蛛标本,标本量全国第二,仅次于中科院动物所。这座亚洲领先的“蜘蛛王国”,承载着三代人接力科研的壮阔征程。

长江新区的新工科实践 产教融合书写“未来代码”

微电子学院的柔性忆阻器模拟人类痛觉,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在华为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实战练兵”,湖北大学的新工科布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破学科壁垒。刘志洪教授研制基于原位取样质谱的多尺度血脑屏障递送机制分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学生在CTF竞赛中化身“攻防尖兵”……

全国主流融媒记者探访湖北大学。杜薇 摄

长江新区校区作为“新工科航母”,汇聚了微电子、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健康科学、新能源等六大前沿领域。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阵地,长江新区校区正从单一通识教育功能向综合性实体化办学功能转型,重点聚焦新工科建设发展,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合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示范园区。

“新师范”照亮未来教育 校地协同共育“燃灯者”

在AI技术席卷教育的今天,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掷地有声地回答:“既要拥抱技术,更要超越技术。”湖北大学通过“1+8”能力锻造培育“未来教育家”,让师范生既能驾驭智慧课堂,又能以情怀温暖童心。从西藏支教的“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到随州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校地协同”,湖大师范人用行动证明:教育不是冰冷的算法,而是“生命点亮生命”的永恒事业。

 
全国主流融媒记者探访湖北大学。杜薇 摄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程斯辉的比喻意味深长:“‘父专业’赋予严谨学识,‘母师范’培育教育情怀与能力。”这种“双螺旋”培养模式,让湖北大学四年来斩获“田家炳杯”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奖项51项,更让“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成为师范生的共同信仰。

在这里,科技之光穿透学科壁垒,教育之光温暖时代征程,创新之火点燃发展引擎。湖北大学正以“高校”之名,行“支点”之力,在赋能时代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把荆楚大地的创新故事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云南网记者 杜薇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