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泸水市和谐社区:“志智双扶”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近年来,怒江州持续深化“志智双扶”机制建设,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扶志“增动力”
“当好家长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家长如何有效倾听孩子的想法?”5月7日晚,泸水市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首场示范活动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暖心开启。活动以“与爱同行共护成长共享幸福”为主题,通过专题授课、有奖问答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活动教我们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孩子,很实用。”社区居民周秀才对活动赞不绝口。
和谐社区把普通话推广与宣传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相结合,把课堂搬到院子、车间。今年以来,常态化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10多场次,开展学普通话、宣讲政策等活动20多场次,进一步健全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怒江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各村(社区)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文艺宣教、暖心服务、“能人”选树、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村(社区)群众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更好融入新生活。
教育帮扶“增智慧”
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是大多数搬迁户走出大山的动力之一。和谐小学将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教育保障的中心工作,在选优配强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方式、设置文艺体育情感课程,确保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能成才。”
“除了文化课程之外,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社团活动,包括手工、绘画、音乐、体育运动等。”和谐小学德育副校长吴海杨表示,学校每天都安排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学校旁边的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长者学习班一片欢声笑语。社区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等活动,让社区老人交流互助、共同学习,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区生活,增强归属感。
“刚搬下来的时候,很多老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打电话、找不到自己住的楼栋,生活很不方便。”今年75岁的社区居民文又凤扒说,现在他们每天都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参加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过得特别开心。
怒江州通过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社区服务团队和志愿者的联动作用,开展学普通话、唱红歌、宣讲政策等活动,积极助力搬迁群众突破语言交流难关,帮助广大群众跟上新时代、融入新生活。
就业培训“增能力”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和谐社区结合居民身体、年龄、文化条件和就业创业意向等因素,协同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普通话培训、家政服务、家常菜制作和设立“扶志摊位”等一系列举措,鼓励群众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
“搬到社区后,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餐饮业培训,随后在社区里开了小吃店,生意还不错。”社区居民李玉芳享受到创业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电焊工、水泥工以及咖啡种植培训,掌握了很多技能,外出务工也更有底气了。”社区居民和花益说。
通过培训,搬迁群众学到了一技之长,让昔日的庄稼人成为各行业的生产能手,也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2025年,和谐社区劳动力共有5779人,截至目前已转移就业5417人,就业率达92.75%。
产业兴、就业稳、社区暖。我州始终以搬迁群众的需求为核心,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如今,社区里,帮扶车间里繁忙有序,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校园中书声琅琅……“志智双扶”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以提“志”鼓发展干劲,以提“智”促能力提升,一幅“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和倩 张旭 熊文智 曹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