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习支教“马拉松”青春接力十七年
题:实习支教“马拉松”青春接力十七年
新华社记者白丽萍
“当看到班里的哈力同学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朗诵《将进酒》,当发现曼则热同学成功克服了背诵缓慢的问题,我忽然明白,教育就是让每颗星辰找到自己的轨道。”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强勇博,前不久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但支教生活的片段,仍在脑海浮现,感触颇多。
自2008年开始,西北师范大学8299名学生青春接力,跨越2000多公里,奔赴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基层学校,开展了持续17年的实习支教“马拉松”。
“支教让我有了成长,学会了如何担起责任。”强勇博回忆道,在实习的日子里,每天跟着当地指导教师刘老师早出晚归,清晨提前到岗,督促学生背诵课文;下课间隙,抓紧时间批改作业。“我与刘老师共用办公桌,看到她的教案里夹着厚厚的便签,里面全是知识点的总结。等到放学时,红笔批注的作业本在落日中摞成了小山。”
强勇博说,去支教前,这些工作全部是刘老师一个人在尽心尽力完成,日复一日,毫无怨言。这也让他明白:教育是担起责任的事业,是无私奉献的选择。
青春,被需要才最有价值。
2021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靳亚茹,申请前往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一所中心小学进行实习。她因地制宜,将自己的专业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孩子喜欢的游戏融入课堂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实习结束后,孩子们围着靳亚茹,舍不得让她走,含着泪说:“靳老师,很想你再回来上语文课,我们会想念你的。”
回到母校,实习的点滴和孩子们的期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靳亚茹心中。2022年大学毕业后,看到新和县在招聘教师,靳亚茹毫不犹豫选择回到这里。“他们需要我,我放不下这里的孩子,也希望继续在这里深耕语文教育教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17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建立由“指导教师—支教地区教育行政干部—支教学校教师—支教学生”组成的实习支教团体,探索构建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教师培育模式,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2023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建立了“西部边疆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杨纳名介绍,实验区的创建正在推动实习支教数字化转型,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上进行突破,师范教育正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临别时,孩子们为我写下了一张张便签,稚嫩的言语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强勇博说,“孩子们说我们支教老师是天山融雪的春风,可我认为,真正的春风是学校一批批献身边疆教育的年轻力量,是跨越2000多公里不断生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