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教育频道 >> 新闻动态 >> 正文
民族题材文艺作品要展现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09:21:57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民族题材文艺作品要展现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在文艺作品创作中,民族题材始终面临着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双重考验。云南省话剧院推出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以1951年普洱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重要历史性事件为叙事原点,通过独特的艺术解构与重构,以民族特色鲜明、立意深刻动人的作品收获各界好评。这部历时3年打磨的话剧,不仅在全国巡演中收获50余场爆满佳绩,更在“小红书”等平台引发年轻观众对民族团结深远意义的思考,其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大河水从哪里来?大河水流到哪里去?”浑厚的吟唱贯穿全剧,如同长江、黄河一样,日夜奔涌不息的澜沧江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都在时代洪流中一路向前,更要以勇担使命、拼搏奋进的历史自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与此同时,涓涓细流汇入大江的意向,呼应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艺术诠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共同跨越历史长河,始终团结一心跟党走,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展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巨大力量。

  民族题材话剧要关注历史真实与戏剧虚构的平衡,《澜沧水长》没有简单的复刻档案记载,而是聚焦“剽牛盟誓”这一极具张力的历史瞬间,通过拉勐头人手持梭镖时的心理震颤、张钧政委对民族仪式的思想博弈等虚构场景,将历史档案转化为炽热的人性图谱。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使誓词碑从纪念碑化的历史符号,升华为各民族精神交融的鲜活见证。此外,《澜沧水长》保留民族文化基因,大量运用云南方言,展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习俗,打开了演员和观众走进历史的那扇门。同时,从不同角度呈现角色鲜明的个性和思想变化过程,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让不同代际的观众都能在剧场中找到情感投射点,有所思考和感悟。

  在美学表达与科技赋能上,《澜沧水长》以对民族元素的现代化表达传递出文化自信。舞台中央的青铜牛头装置既是祭祀法器,又化作时针投射历史光影;佤族木鼓节奏与电子音效交融,形成跨越时空的脉搏共振……这种“传统的未来式”表达,使民族文化符号摆脱了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获得与当代审美对话的能力。与此同时,该剧注重现代戏剧语汇的植入,全息投影将东巴文图腾化为流动的澜沧江水,VR技术重现1950年国庆观礼的震撼场景,这些科技手段不是炫技式的点缀,而是与民族美学基因深度嫁接,形成独特的“数字原生态”舞台语言。

  近年来,云南文艺创作坚持守正创新,以《澜沧水长》为代表的民族题材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引领作用。新时代,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筑牢更为坚实的文化根基。在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中,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探索厚重题材的创新表达,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侯婷婷)

责任编辑:阎素素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